Ruby Ruby 2.4 哈希表 (Hash) 的变化

quakewang · 2017年03月16日 · 最后由 ji.menbi 回复于 2017年05月31日 · 7996 次阅读
本帖已被管理员设置为精华贴

Ruby 2.4 对哈希表引入了一些性能改进,这些变化是 Vladimir Makarov 在 2016 年初向 Ruby Hash 提交补丁时提出的

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一下 Ruby 哈希表的基础和 2.4 改变

Ruby 是如何实现哈希表的

我们从用数组实现哈希表开始,起名叫 TurboHash:

class TurboHash
  attr_reader :table

  def initialize
    @table = []
  end
end

我们使用@table数组保存条目,然后添加方法去设置和读取条目:

class TurboHash
  def [](key)
    find(key).last
  end

  def find(key)
    # 遍历数组查找对应的条目
    @table.find do |entry|
      key == entry.first
    end
  end

  def []=(key, value)
    if entry = find(key)
      entry[1] = value
    else
      @table << [key, value]
    end
  end
end

写个 benchmark 来对比一下原生 Hash 的性能

require "benchmark"

legacy = Hash.new
turbo  = TurboHash.new

n = 10_000

def set_and_find(target)
  key = rand
  target[key] = rand
  target[key]
end

Benchmark.bm do |x|
  x.report("Hash: ") { n.times { set_and_find(legacy) } }
  x.report("TurboHash: ") { n.times { set_and_find(turbo) } }
end

很惨,在我的电脑上,比原生的慢了 1000 倍

       user     system      total        real
Hash:   0.010000   0.000000   0.010000 (  0.004094)
TurboHash:  10.070000   0.050000  10.120000 ( 10.240642)

瓶颈在于到后面查找条目的时候,每次都要遍历近万个条目,很明显,原生的 Hash 不是通过遍历数组这种方式来实现的。

在 Ruby 2.4 之前,Ruby 采用的是哈希值链表法

一个对象在被放置入哈希表之前,会调用它的 hash 方法得到一个整数,然后对整数取模,获取它所在节点,如果这个节点为空,则在这个节点创建一个链表,将这个对象放置入链表,反之则添加到这个链表。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改一下之前的 TurboHash

class Node
  attr_reader :object, :next

  def initialize(o, n)
    @object = o
    @next = n
  end
end

class TurboHash
  NUM_BINS = 11

  attr_reader :table

  def initialize
    @table = Array.new(NUM_BINS)
  end

  def [](key)
    if node = node_for(key)
      begin
        return node.object[1] if node.object[0] == key
      end while node = node.next
    end
  end

  def node_for(key)
    @table[index_of(key)]
  end

  def index_of(key)
    key.hash % NUM_BINS
  end

  def []=(key, value)
    @table[index_of(key)] = Node.new([key, value], node_for(key))
  end
end

再来运行一下 benchmark,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已经和原生 Hash 一样快了??只是把原先一个大数组遍历,改成了分开用 11 个格子分开存储,然后用链表遍历,理论上性能应该只是变快了 11 倍左右:

       user     system      total        real
Hash:   0.010000   0.000000   0.010000 (  0.003859)
TurboHash:   0.010000   0.000000   0.010000 (  0.014998)

真相是我这里特别针对 benchmark 的代码作弊了,每次往链表添加对象的时候,都加到了链表的最前面,而 benchmark 代码每次都是读取最后添加对象的 key,不用遍历整个链表,自然会很快,如果把 benchmark 代码修改一下:

def set_and_find(target)
  keys = Array.new(30000) {rand}
  keys.each do |key|
    target[key] = rand
  end.shuffle.each do |key|
    target[key]
  end
end

和单数组遍历相比,性能确实只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从慢 1000 倍变成慢 100 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单一或者简单的性能测试代码都是骗人的 ^_^

       user     system      total        real
Hash:   0.020000   0.000000   0.020000 (  0.019680)
TurboHash:   2.360000   0.010000   2.370000 (  2.375549)

现在瓶颈在放置入 Hash 中的对象变多以后,数组对应元素的链表会变长,每次读取的时候,都要遍历。如果随着对象增加进行扩容,可以解决这个瓶颈。

让我们抄袭一下 Ruby 的源代码,再来改进 TurboHash:

class TurboHash
  STARTING_BINS = 16

  attr_reader :table

  def initialize
    @max_density = 5
    @entry_count = 0
    @bin_count   = STARTING_BINS
    @table = Array.new(@bin_count)
  end

  def grow
    @bin_count = @bin_count << 1
    new_table = Array.new(@bin_count)
    @table.each do |node|
      if node
        begin
          new_index = index_of(node.object[0])
          new_table[new_index] = Node.new(node.object, new_table[new_index])
        end while node = node.next
      end
    end
    @table = new_table
  end

  def full?
    @entry_count > @max_density * @bin_count
  end

  def [](key)
    if node = node_for(key)
      begin
        return node.object[1] if node.object[0] == key
      end while node = node.next
    end
  end

  def node_for(key)
    @table[index_of(key)]
  end

  def index_of(key)
    key.hash % @bin_count
  end

  def []=(key, value)
    grow if full?
    @table[index_of(key)] = Node.new([key, value], node_for(key))
    @entry_count += 1
  end
end

通过一个 entry_count 计数器来统计 Hash 表里的元素个数,当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通过 grow 方法进行扩容,这里初始的 16 个数组个数和平均 5 个密度,都是从 Ruby 源代码中抄过来的。我们再来看一下性能测试结果:

       user     system      total        real
Hash:   0.020000   0.000000   0.020000 (  0.021225)
TurboHash:   0.090000   0.000000   0.090000 (  0.088481)

已经差不多在一个数量级了,这也基本上就是 Ruby 2.4 之前的 Hash 实现方法,当然实际的原生 Hash 实现代码要比这个复杂很多,还要考虑删除元素,扩容机制的优化,以及一些小细节优化。

Ruby 2.4 之前的 2 个小细节优化

2.0 时候针对小于 7 个元素的 Hash 不额外创建链表结构,直接放置入数组,用数组遍历来实现,我们可以从性能测试代码中看到,达到 7 个元素的时候,性能有个阶梯式的差异:

require 'benchmark/ips'
Benchmark.ips do |x|
  3.upto(10) do |i|
    x.report(i) do
      h = {}
      i.times do |j|
        h[j.to_s] = j
      end
    end
  end
end

2.2时候,得益于Object#hash方法的改进,hash值更加均匀分布,从质数取模改成了用位操作:

def index_of(key)
  key.hash & @bin_count - 1
end

Ruby 2.4 Hash 的改变

Ruby 2.4 采用了Open addressing改进 Hash 的性能,和之前的实现方法差异主要在于:不再额外维护一个链表结构,每次都是按 hash 索引在数组插入,如果要插入的位置已经有元素存在,那么就找到一个空的位置插入。

这种做法称为线性探测,上图中用的就是最简单的 +1 依次探测,但是这种实现在元素较多的时候,每次插入和读取时,都很容易发生索引已经被占用的情况,然后要依次遍历,性能很差

Ruby 2.4 采用了随机探测 ( Random Probing ) 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随机探测实现方法就是加一个伪随机值来探测下一个空位,伪随机值的作用是保证读取的时候随机值和放置时候一样,不会有性能问题。

类似 Random,伪随机值就是给定一个起始的数值,每次产生的随机数顺序都是一样的:

irb> r = Random.new(7)
irb> r.rand(1..100)
# => 48
irb> r.rand(1..100)
# => 69
irb> r.rand(1..100)
# => 26

irb> r = Random.new(7)
irb> r.rand(1..100)
# => 48
irb> r.rand(1..100)
# => 69
irb> r.rand(1..100)
# => 26

Ruby 2.4 采用了线性同余方法来实现一个伪随机值队列:

Xn+1 = (a * Xn + c ) % m

只要满足如下 4 个条件,这个算法就可以产生伪随机值队列:

  1. m > 0
  2. 0 < a < m
  3. 0 <= c < m
  4. 0 <= X0 < m

我们选取 a=3, c=1, m=16 来试试看:

irb> a, x_n, c, m = [3, 1, 4, 16]

irb> x_n = (a * x_n + c) % m
 => 7
irb> x_n = (a * x_n + c) % m
 => 9
irb> x_n = (a * x_n + c) % m
 => 15
irb> x_n = (a * x_n + c) % m
 => 1

但是在上面的 a,c,m 初始值的选择下,这个队列在获取了 4 次随机值之后就开始循环了,达不到依次遍历所有位置(0 到 m)的需求。

只要通过选择不同的 a,c,m 初始值,满足一定条件,是可以实现了完整周期线性同余方法(Full Cycle Linear Congruential Generator)

  1. m 和 c 互质
  2. (a - 1) 能被 m 的所有质因数整除
  3. 如果 m 能被 4 整除,那么 (a - 1) 也必须能被 4 整除

源码中,是采用了这样的数据 a=5, c=1, m 为 2 的 N 次方( https://github.com/ruby/ruby/blob/trunk/st.c#L801

我们来试一下:

irb> a, x_n, c, m = [5, 7, 1, 16]

irb> x_n = (a * x_n + c) % m
# => 4
irb> x_n = (a * x_n + c) % m
# => 5
irb> x_n = (a * x_n + c) % m
# => 10

irb> (1..16).map { x_n = (a * x_n + c) % m }.sort
#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正是通过 Open addressing 避免了额外的数据结构,所以 Ruby 2.4 Hash 的内存使用减少了:

然后通过完整周期线性同余方法,保证所有对象尽可能在内存中是相邻存放,CPU 在读取内存时,会预读取同一区块的相邻数据到 CPU 缓存,所以 Ruby 2.4 Hash 的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数据来源:https://rubybench.org/ruby/ruby/releases?result_type=hash_small8

最后,本文基本上是以下两篇文章的翻译和改编:

https://blog.heroku.com/ruby-2-4-features-hashes-integers-rounding#hash-changes

http://blog.redpanthers.co/behind-scenes-hash-table-performance-ruby-2-4/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有几个小时来阅读 2.4 Hash 的这个补丁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内容

huacnlee 将本帖设为了精华贴。 03月16日 15:09

厉害了,Hash 表

好多细节要细看才看得懂

我记得 Python 的 Dict 之前就是开放地址法,没想到 Ruby 也改了

Open addressing 可以减少 hash 碰撞情况下的内存占用 (不需要海量内存来存指针啦), 少了指针跳转减少 CPU cache miss

Open addressing 探测下一个可用 slot 的方式叫 probing.

Pseudo random probing 相比最简单的 linear probing, 可以减少 worst case probing 的遍历 (这种情况叫 primary clustering), 但是也有可能会增加一丢丢 cache miss ...

对 Ruby 里大量出现的小哈希表来说,基本没影响

风险是... 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新的 hashDos...

原始的 issue 下通过开放地址法写了几个 candidate,针对这几个 candidate 的 benchmark 实在是非常玄妙。

谢谢分享,膜拜

由潜入深 首先是暴力算法 之后通过空间换时间的思想加快了速度 最后更是通过线性同余算法再次优化了内存空间 减少了空间分配 分配更均匀 其实这和我们软件开发是一样的 先是简单实现 然后逐步迭代

luikore 回复

(不需要海量内存来存指针啦) 对于这句话不是很理解,能麻烦深入讲解一下么,感谢
我的理解是 key 通过算法得到在 bucket 中的位置,冲突后递增探测,是在哪一部分使用到了指针进行优化么?

ji.menbi 回复

哈希表经常会碰到冲突的问题:两个不同的键值的哈希值碰巧相同了。

以前的冲突解决办法是,把坑位改成链表,把所有冲突的值用链表串起来

但在 64 位宽的机器上,一个指针占 8 个字节的空间,链表的空间消耗就比较大了

luikore 回复

原来如此 我错误理解成了随机探测与线性探测相比能节省海量内存 感谢指导

early 数据结构之 HashMap 提及了此话题。 06月03日 00:55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