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楼 @defmacro "I accidentally" 是一个 meme,所谓的“网络流行语”:http://knowyourmeme.com/memes/i-accidentally :)
很 cool!
一个小小的建议:“pointing poker”貌似我们这边没这个说法(或是我孤陋寡闻了从没听过),“planning poker”比较常见。:)
Grape 的确坑比较多。如果不想一直 (╯°□°)╯︵ ┻━┻ 的话,还是选 rails 比较靠谱。
或者加入 Elixir 的阵营吧。
#84 楼 @alleywind 这方面我不是特别了解,抱歉了。。。:P
个人推荐 ActiveRecord。:)
有些时候 AR 里很简单实现的一些功能,在 Sequel 里需要做一些小小的、有时候并不是非常明显的调整。两年多前我写过一篇 blog“抱怨”了一下 Sequel 的 API:http://fredwu.me/post/58910814911/gotchas-in-the-ruby-sequel-gem
#73 楼 @imwildcat 大部分公司不会真的去证实你的工作经历,但比方说我在面试的时候,会时不时的问一些简历上相关的问题。我一般都会问一些项目上的问题,偶尔也会让应聘者在白板上讲解一个以前的项目,考验对方的理解能力和解说能力。有自己的项目当然是个大大的 plus。:)
#67 楼 @yan32768 慢慢积累。:) 这周末我花了好多时间看 React,因为新工作的需要——平常可能用 jquery 半小时能完成的简单的操作,在 React 里我花了一整天,但学习和研究让我对 React 和 Redux 有了比较基础的认知。:)
#68 楼 @zhenjunluo 不能说用的多,但是不少人,特别是 ruby 社区的,都对 Elixir 非常感兴趣。
#61 楼 @ethanyoung 墨尔本。定期会去西安出差,定期会让部分西安团队成员来墨尔本出差。
在国内这些朋友都有点小成就(比如:做过架构师,带过大的团队等),来澳洲后由于英语不行及文化的差异,又要从基本的工作做起,而且很难得到提升,天花板明显,不知如何突破,不知你是否有好的建议?
努力提高英语水准是最靠谱的方案了。从基本的工作干起也没什么不好,当交流是问题的时候,技术水准再高也是浪费啊…… 多听多看多说,上网的时候少看中文网站,多看英文网站,多看美剧,多听英文的 podcasts——休闲和提高英语两不误。日积月累慢慢就有了。
另外,澳洲的技术氛围还是不错的,也不急躁,你觉得在这里做面向国内的技术产品(比如 SAAS)创业如何?或者你觉得在澳洲创业有哪些机会?
这边做面向国内的技术产品?我不太清楚但听上去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是面向国内的,那不是应该在国内创业才是最贴近用户群的吗?澳洲的创业机会和其他地方都一样我觉得——靠观察哪些行业哪些领域还没有被自动化“侵略”。比方说若干年前我所在的那家创业公司专攻的是企业 travel 平台。前阵子和一位创业家聊天,他专攻的是 farming / agriculture。
我还以为 TW 澳洲的大客户是一家互联网房地产公司。
没有错啊。:trollface:
澳洲的物价房价都高于加国吧,另外 IT 就业方面,是澳洲好还是加拿大好呢?
我没去过加拿大,不了解,帮不了你啦……
TW 最大的澳洲客户应该就是我们公司了。我觉得多多少少有帮助的吧——可以帮你在职场上训练英文用语,某些团队时不时的都有机会来澳洲出差。如果你是被招来写 ruby 的话,应该就会被分派到我们公司(REA)的账户上了。
如果我想找澳洲的 Rails 工作(senior --)要有什么途径才能申请到
看技术程度和英语交流的程度吧。但一般如果你人已经在澳洲了(学生签证或是旅游签证之类的),能够当面面试的话,成功的几率比较高。可以上 seek.com.au 和 LinkedIn 看看。
国内驾照到澳洲怎么换成当地的
每个州不一样。我在的维省的制度在这里:https://www.vicroads.vic.gov.au/licences/renew-replace-or-update/new-to-victoria/overseas-drivers
推荐些项目管理方面的书籍?
这类书籍说实话我看的不多。我通常都是通过看别人的 blog 或是通过观察同事来自我提升的。我入职现在这家公司的时候我 boss 的 boss 送了我这本书,挺不错的:Turn the Ship Around。
能否介绍下你从开发转型团队管理的经验,以及分享下对开发转型团队管理的建议?
最首要的一点,这也是经过了这几年后,我观察新上任的 tech leads 他们正在犯的错误——学会放下。通常,能够晋升到管理职位的,技术上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有两把刷子的人,通常都在不同程度上非常的自傲。这让我想起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全职工作,当时我在面试时对面试官说:“I believe work experience is overrated.”可见当时我也是非常自傲的。年数越久后傲气就会慢慢的淡下去——一来是自己本身的成长,二来是懂得了如何去信任和尊重其他同事的知力与劳力。
第二点是许多管理者做不太到的——保护团队。所谓的保护团队,是说作为团队的 leader,要做的并不是去“管理”团队,而是让团队能够最高效的去完成团队的使命。这包括:
另外,怎样得到团队的信赖与尊重?通常,人都是从小细节中观察别人的,所以可以通过时不时的自己递交代码也好,分析某个 feature 也好,完成团队成员的要求也好,从小事中不断的去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信赖度。
做好以上这几点,都是有助于提升团队的士气的。当然,还有些“小技巧”也可以用来提升士气,比如多举办 team building 的活动,多与团队成员在工作以外多相处(一起出去吃午餐,一起出去喝两杯,之类的)……
生活方面,请问在澳大利亚生活和在中国生活各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澳洲的优势:
澳洲的劣势:
技术方面,请问您对“Rails Way”怎么看?我指的是传统 Rails 中组织代码的方式,比如 fat model,controller 的 before/after_action, strong_parameters。它们是否在 简单的场景 下仍然是很好的选择?甚至是更优的选择?
在 RubyChina 论坛上时不时会有一些开源的 rails 项目——很可惜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封装的比较好的。我认为,如果非常宏观的来看,可以把 rails 的项目代码质量归为三类:
大部分的开源 rails 项目都是 1 或是 2。
不管是 rails 也好,其他框架也好,在看待代码的复杂性时,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在简单的场景下,光靠所谓的 MVC 的确是可行。但即便是一个简单的 blog 系统,或是如同 RubyChina 这样的论坛系统,光靠 MVC 是很难去维护的。这时候就需要 service 层,比如 presenters / decorators 之类的,去一层一层的剖析和封装业务和系统逻辑。
有。而且理想情况下是每一个团队都配有一位 PM。
我们部门的团队的组成通常是这样的——
Product Manager x 1 Delivery Lead x 1(这是我目前的职位) Tech Lead x 1 Business Analyst x 1 Developers x 6
当然了,每个人的背景不同,长处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用互补的形式来满足团队的需求。就好比我带领的团队之一缺少 Tech Lead,因为我有技术的背景所以我就尽量去填这个空。
从开发转产品,我团队上就有一位。他从开发转 Business Analyst,然后最近转 PM 了。我觉得这个转型轨道很不错,BA 这个职位可以锻炼一个人分析产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