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持续重构”是吧,能有这样的环境自然是好的,能沉淀下去东西。
可能是我的就业环境太低端了,主要做些边缘化的 gov 项目,不是没等上线就黄摊子了,就是上线了就晾在那没人在意了,说需求可能有点埋汰需求这个词了,全凭领导一句话,问题是 gov 内部的人也不知道什么需求不需求的,反正就是“我有个想法”。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幸运,没有维护烦恼,因为领导一换,想法也换了,新摊子就要支起来,还真没有重构这一说……
自己的项目当然是另说了。
非常赞同,在需求逻辑不成型的时候,重构弊大于利。
学到了……
不会痒,会痛,胀痛,头皮绷得非常紧,据说是神经性头痛,用脑过度的时候会发作。
module M
def self.included(base)
base.extend(ClassMethods)
end
module ClassMethods
def say_hi
p "This is the default say hi method, overwirte it in the included Class if necessary."
end
end
def method_test
self.class.say_hi
end
end
class A
include M
end
class B < A
def self.say_hi
p "This is the say hi method defined in Class B."
end
end
b = B.new
b.method_test
a = A.new
a.method_test
这几年为了前端 Rails 更新很多啊,国内现状还是比较适合 bundling 方案,各种国产 APP 的套壳浏览器还跟不太上 importmap,折腾不起。
比较恶心人的场景是 —— 资源又要写又要读,且都跟用户权限相关,且用户量又比较大……Umm,那不就类似网盘了?感觉不是小厂搞得起的哦,所以好奇找了点资料,蹭楼搬运一下。
coffee 文件后缀名加上.erb
试试?
建议 JD 分条排下版哦~看起来密密麻麻滴~
Umm...我是凭感觉,感觉描述的场景可能是需要做类似 LBS 类的应用,具体你再权衡权衡 GeoHash 是不是适合~
理论上如果需要在二维空间上计算物体间远近,都可以试试 GeoHash,坐标不一定非得是经纬度,从 0 到 10,从 0 到 1 这样的自定义坐标也可以的,原理上都是做分区编码,然后找最近或最远编码。
咦~你需要的是不是 GeoHash 算法呀~这个算法可以用来求二维空间物体远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复杂度留给用户自行选择和内部抽象好再吐出来是个设计权衡。不过 React 写起来还是挺罗嗦的,使用体验比较差,欣赏不太了它的设计哲学。
def 定义方法的作用域是在 Class 里吧,所以调用 method_one 时,实际上还是在 Class 作用域下定义的 method_two。
哇~一天有 280 块饭钱,好羡慕呀~
数据库三值逻辑与编程语言二值逻辑的矛盾,记得一本书里好像说过有一种主义叫做数据库无NULL
主义……
啊~找到了
考虑 NULL 时的条件判断也会变得异常复杂,这与我们希望的结果大相径庭。因此,数据库领域的有识之士们达成了“尽量不使用 NULL”的共识。
DHH 换发型了 ~
大部分都听过,大部分都不会。哈哈哈哈~
刚刚到 rebuilding-rails 上看了一下,英文版貌似 2020 年又更新了一版。
哇~在 dev.to 划水竟然偶遇楼主~莫名赶脚小缘分滴小神奇呀~
开始招人了,不知道老铁们怎么看~
哈哈哈~那他就得多做点工作了,毕竟分离以后前端的工作量多出来不少。也是挺纠结的,用 Rails 的人少呀。
前辈好,其实我是做了一回 Rails 信条的搬运工~
吼吼吼吼~被坑多了,就变保守了。
不管是什么,个人都觉得没什么好期待的。我的经验是前端能做多薄做多薄,一定要分离的话,那就把在前端的模型层抽离出来,视图层能多薄就多薄。因为模型是王道,视图只是容器,随时要做好把 vue 替换成 react,或者把 react 替换成 vue,或者把 x 替换成 y 的准备。。。
Value integrated systems 的理念适用于绝大多数系统(用实践体会投 DHH 一票),微服务也好,微前端也好,都只是不得不的架构方式,而不是一定要,这种技术复杂度的攀升所消耗的成本和产生的收益性价比远低于 monolith 系统。只有在团队架构不得不拆分的时候考虑拆分系统才有必要,而大厂之外的大多数团队还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
哈哈~刚好前阵子用 thor 做过一个小小的脚手架命令行,thor 那种基于 Class 的编写方式,体验挺不错。
难道就是江湖中传说的传道而非授技之境?
论生态的绝对规模肯定是比不了 react 的,自己玩儿主要还是看个人偏好吧。
对我来说,在预置了较完整架构的基础上,自己从头实现部分插件或组件也是可接受的,还能多实践一些技术细节。
体验上挺顺滑,毕竟是框架级的,分层上的设计考量的比较周全,省得自己各种拼包做分层的过程了,脚手架也挺便利,有些瞬间会有在用 Rails 的错觉~
这位大哥@nightire分享了挺多 ember 相关的内容,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哈哈~ https://ruby-china.org/topics/32634#reply-319002
大兄弟写得很传神~棒棒!
说到和团队的相处,我也有嘈要吐,斗胆借此宝地小抒郁结了。
以前我喜欢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耐心地分享出来,觉得有助于和伙伴们达成共识,一起成长。但渐渐发现很多情况下并没什么卵用。
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这样说到:
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人比他们懂得更多。那会让他们很恼火。你说得再正确,也改变不了这些人。除非他们自己想学,否则一点办法也没有。
初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挺抵触的,因为我相信沟通和共生的力量。只是现实状况的背逆,又常常让我陷入对这种价值观的质疑挣扎。直到幸运地看到某一期《十三邀》采访贾樟柯,他说:
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观点,能形成共识吗?我对这个过程一点兴趣都没有。
看到之后,有种顿悟释怀的感觉——达成共识,真是一个要耗费巨大精力的过程!就像是做技术架构,因着前期糟糕的设计,往往要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精力去修补。于是我刻意让自己沉默下来,把更多希望寄托在,招揽做事风格和技术品味上癖气相投的小伙伴。相比之下,反倒更容易获得一起玩耍的快感。
说到底,我做了逃兵,对改变自身以外的任何点滴都不抱希望。放过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