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淡 程序猿价值几何:今天看到知乎推送的,击中心里某个地方,说多了都是泪啊

yixiaoyang · 2013年12月11日 · 最后由 guo_pd 回复于 2014年01月13日 · 11955 次阅读

kindle 上截下来的。太晚了,直接上图。

传送:http://daily.zhihu.com/story/2165219

当今世界,搞网站开发的人什么都有了:钱、特权、自由、尊重。但是我们所作所为真的有价值么?

纪录片《寿司之神》(2011)里有这么一个场景,全世界最好的寿司主厨对他将要离开并另立门户的儿子说:“你已经无家可归了。”仔细想来,这样说并不那么尖刻,也不那么令人沮丧,实际上反而是送给一个即将踏上新的冒险征程的人的最好的告别语。

去年十月我辞掉工作成为了一个自由记者。之前我写作所得的总收入只有 900 美元,但我最近一篇关于侯世德(Douglas Hofstadter)的人物专述吸引了美国几家著名杂志的注意,我决定要以这篇文章赚个一到两万美元。

我的打算是把这篇卖掉,然后继续写一些类似的文章。这会是一种闲散的脑力生活。我会找一个能让我非常好奇的主题,然后不断调查研究,直到我掌握了所有可以知道的信息。接下来我就坐在某个地方的一间屋子里,敲出一篇入木三分、抓人心魄的妙文,好到没有任何非小说类的作者敢再触碰这个选题——因为我的文章已经一锤定音,因为我已把这个主题永远摆平。

我的新生活从一个周一开始。我一般都睡到挺晚的,但是我忘了从哪儿看到说作家都是早上能写出最好的东西。所以我也起了个早,倒了杯咖啡,打开了我的笔记本电脑。

1958 年,有人问海明威:“你觉得想成为一个作家最好的脑力训练是什么?”他回答说:

“咱们这么说吧,他应该出去上吊,因为他发现想要写好东西几乎难到不可能。然后他应该被毫不留情地打倒,接着强迫自己在余生中尽力能写多好写多好。至少他可以从上吊自杀这个故事开始写。”

写作是一件精神上非常艰难的事情——很难知道什么东西值得说;很难说清楚;很难把材料安排得能吸引读者;很难做到听着顺;甚至很难知道在做出改动时,是改好了还是改坏了。一切都太难了,简直是痛苦,就像长跑带给人的痛苦一样。这种痛苦让你害怕,但又不知为什么让你觉得乐在其中。

我那篇关于侯世德的文章一直写到星期四下午。周四晚上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意外的邮件,那是一个工作邀请,提供的待遇包括 12 万美元的薪水、1 万美元的签约奖金、优先认股权、免费的健身房会员服务、非常优越的健康和牙医福利、一部新手机,还有工作日免费提供的午餐和晚餐。我上午 11 点左右上班,傍晚时候下班,具体几点我自己定。这工作我一点儿压力都不会有。我有充分的自主和责任,我的同事都跟我差不多大,聪明,而且有趣。

我的冒险征程就被我搁置了。

大学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漫无目标地晃过来的。我就读点我想读的东西,摆弄摆弄电脑,做几个小网站玩玩,睡懒觉,翘课。虽然我有时候也把自己看成《心灵捕手》里面的威尔·哈丁那样的泛知识分子,但其实我根本就是活得不怎么负责任。要不是因为一个外在的奇迹,2009 年我以 2.9 的 GPA 成绩毕业,面对那年差得出名的就业环境时,一准儿早被送到布鲁克林或者哪儿的某个监狱去了,搞不好还得靠我爸妈花钱打点,才能享受点监狱特权。然而实际上,我反而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好找工作的人之一。

这个外在的奇迹就是,搞网站玩玩突然间成为了一个收益颇丰的职业。

我是个网站开发员,做我这行,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看看这有多么疯狂吧:我有个念法学院的朋友,刚上大二的时候,他决定开始学编程。两个月后他进了纽约的“黑客学校”,又过了三个月,他去一个帮助创业者建网站的咨询公司实习。实习一个月后,也就是说总共算起来也就六个月,他升为全职,薪酬 85,000 美元。

我没想到找一个好工作这么容易,我一直以为我会像我姐姐那样。她高中时成绩非常优异,后来上了芝加哥大学,但当她毕业时唯一能够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是去翻译飞机上的菜单。她头脑非常聪明,也很敏锐,但是没有技术上的专长。对于这样的人,市场通常都判给他们这样的命运。

我记得有次吃饭的时候她问我爸——我爸算是个商业巨头吧——她说:“你经常说努力工作的价值。但怎么解释那些煤矿工人呢?你能说他们工作没你辛苦吗?但是为什么你挣得比他们多那么多?”

我那时觉得这问题真是很傻很天真。

在 1999 年,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网络公司可以在一年烧掉 1 亿美元,其中两百万流向“超级碗”广告。同名网站可能用户体验极差,但是公司照样上市。投资者会竞相追逐不断上涨的股价,导致股价更加攀升,由此又会吸引来更多的投资人,助长了典型的“投机泡沫”,一旦人们意识到其实原本什么都没有,泡沫必然破裂。

这样的事儿已经不再有了。倒不是因为利润不再重要,或者投资者变得不那么“非理性活跃”了——是因为建网站便宜了,现在一个新建网站几乎没有固定资金成本。不需要投资宽带基础设施,因为已经有了。不需要花钱去投电视广告来争取市场份额,因为通过搜索引擎(谷歌)和社交网络(Facebook)就可以实现自然增长。“云”服务器,就像一个虚拟公司所需要的其他服务一样,比如信用卡处理服务、自动电话支持、批量邮件发送之类,付费就可以获得,费用呢,和摩尔法则挂钩。

这就意味着,现在如果想验证一个新创立的企业是不是真的能够成功,根本不需要付出上亿美元的代价——几十万就够了。这代价也就是几台笔记本钱,再加上初期尝试时支付给几个创始人的薪水。1 亿美元的风险资金,原先也就能启动 5-10 个项目,现在可以开启 1000 个小型试验,虽然大部分会失败,但是其中会有一个最终能带来十个亿美元。

于是疯狂就开始上演了。

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我这么滋润了。在这淘金热中,我就是那挖金子的铲子。我们这些网站开发人员是每一个新启动的项目的化学试剂。我们是必要条件,因为我们是唯一能把那些新应用设想付诸现实,开发成为可用软件的人。事实上,我们差不多就代表了那些小公司的精髓,在硅谷,一个还没有入账的新公司的价值完全相当于开发人员的数量——根据经验法则,一个人值 100 万美元。

结果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在招聘市场上是很抢手的。一个在 Bloomberg 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公司在纽约的季度技术人员招聘中有两百个空缺职位招不到人。而我每周都会被猎头询问至少两次,他们试图诱惑我离开现有的工作。如果我说我正积极寻找工作,那我简直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的名流,日程上排满各种面见和会谈,面试都反过来了——那些新公司都在极尽全力拉拢我。

似乎全球经济这个行业的基本产业结构就是为了我的利益而量身定制的。因为开发人员是这些新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如果不说是唯一的资产的话,因而这些公司之间的竞争方式就是设法为开发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就在几周以前,还有一个 MTV2 的摄像组来我的办公室录制一集叫做“不差劲的工作”的节目。现金红利、加薪、优先认股权还有礼金,这都是常规福利。我曾经待过的一个公司有个特殊的电子邮箱,你有什么需要就往那发邮件,然后就能免费领东西——300 美元的键盘、900 美元的椅子、有机枫糖浆等等。到现在我工作过的所有公司,还没有哪家是不能随时喝到啤酒的。工作时间很灵活,休息也很多。万一搞砸了什么东西,很快就没啥事了。你的担忧总能收到重视,你的头脑总能得到褒奖。你呢,简而言之,倍受关照。

你可以想象这对你的自尊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被各种献殷勤,被称为是“不可或缺的”,被奉承得好像是方圆百里内唯一的漂亮姑娘似的。这还是在其他人都找不着工作的时候,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就跟摇摇晃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样,是件性命攸关的事儿——的时候。拥有这么高的雇佣价值,感觉特敞亮,特舒服,好像不可能会犯错似的。我还知道我无论在哪个大城市都会有立足之地,要想不把这个当回事儿简直太难了。我想说的是,这会肯定你的价值,会鼓胀你的自信心。有时候,我会给自己讲这么个故事,当别人参加派对或者读书放松的时候,我正在某个房间埋头苦干——我辛辛苦苦学习那些细微的技术问题,而现在我得到了回报。

当你开始相信这样的故事的时候,那种自命不凡的虚荣心就戏剧般地培养起来了。我在现在的工作职位上会看到很多投来的简历,不是程序员的,我一概丢掉。这个过程我每天会重复很多次,多到我产生了一个很简单的联想:如果你不懂技术,你就没有价值。

我们才是那些有魔力的人。每个程序员都知道编码看起来帅爆了,知道当我们在屏幕上写满五颜六色的咒语时,所有人都会目瞪口呆。已故的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艾兹格·迪杰斯特拉(Edsger Dijkstra)1988 年时写道:“程序员得能够在概念层次上进行思考,这种深度对任何头脑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喜欢这个说法。我们喜欢设想因为我们会编程,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空前的影响力。我们决定着 1500 万人在点击一个链接后将会看到什么。随着我们控制的一个电子命令,我们的笔记本切切实实地发热了。

没人告诉我们这样想是错的。实际上,人们反而是加强了我们这样想的冲动,他们祝贺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

当你想想如果没有代码我的前程会是怎样的,有了代码又是怎样的,那结论似乎确实应该是:加入我!试试去上纽约编程学院网站(Codecademy in New York),去上“黑客学校”,发誓学好编程——就像 2012 年 Michael Bloomberg 做的那样。

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成为美国一家公司的首席技术总监的时候才 21 岁,那时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因为他曾经也是国内最年轻的企业高管之一,他 28 岁的时候已经是一家公司的 CFO。唯一的不同是他二十多岁时效力的公司是哈迪斯(Hardee’s)——一个拥有 1000 多家连锁的快餐店,而我所在的是一个新成立的网络公司。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所做的一切差不多就是花掉别人 35 万美元。我爸的公司是做汉堡包,我的呢,是把它们吃掉。

我有个朋友是机械工程师,他过去为通用电气做飞机引擎,而现在他正尝试设计一种更方便艾滋病人和癌症病人使用的药瓶。他在一个新公司那种“孵化箱”办公室里工作,和十几家网络公司共用办公区域。他对他们可没什么耐心。“我他妈的烦死他们了,”他有次告诉我,“他们说来说去就是讨论个颜色。”

那些网络“新兴”公司就跟过家家似的,他们跟真正的公司相比,就好像那些可爱的小型仿真烤房和真正的厨房相比一样。

举个例子吧,目前已经破产的“楼友”(Doormates)是 2011 年由两个哥伦比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开发的新应用,主要服务是让用户“加入或建立同一栋楼里的联系网络,只有楼内住户才有入网权限”。就单为这个目的,他们也一样筹集了 35 万美元。你可能会想是否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陌生人真的会想要沟通吗?如果真想的话,用一盘三明治不是更好搞定吗?”(“楼友”的创始人已经转向了一个叫做“最近的妈咪”(Mommy Nearest)的新项目,这是一个 iPhone 应用,可以指明全纽约最适合妈妈们去的场所。)

许多正在实践中的项目其实真的不怎么有野心。“关于广告模式,事实是它会让人往小里想,往简单里想。”Alexis Madrigal 在去年发表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一篇关于创业的文章中写道。“把四个大学生放到一间屋子里,喂他们几个披萨,然后等着看他们能搞出些什么能让他们的朋友们喜欢上的东西。耶!太棒了!但你知道吗?他们不断抛出来的产品看上去基本就和你找一帮差不多的年轻人去做任意一件事时会弄出来的东西一样:便宜、有趣,从“改变世界”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就和创造一种啤酒乒乓球的新玩法差不多。

各种山寨“高朋”(Groupon)团购很流行,现在那些帮你寻找最近的酒吧和餐馆的应用也是一样。还有成堆的只有些细微差别的约会应用,比如 iPhone 平台上一个叫 Tinder 的应用,当你看到可能匹配对象的照片时,喜欢就向右滑动,不喜欢就向左;或者“当咖啡遇到百吉饼”(Coffee Meets Bagel),每天给你找一个低风险的,可以一起喝杯咖啡的约会对象。SideTour 的技术团队是由一个曾经的同事带领的,它可以让你花钱买到在这城市里的一些特别的小“经历”,比如跟一个和尚吃饭之类。就在昨天,我的一位搞软件开发的朋友还跟我分享了一下他最近的一个想法——设计一个能显示离你最近 ATM 机的应用。而他也是最近辞职出来自己单干了。

至少从数据上来说,有些应用可以称为“最成功的”——Snapchat 收入 1350 万美元,Vine 收入三千万美元,Instagram 收入十亿美元(每出现一个这样的成功,都会间接带来 100 个山寨翻版)。而这些似乎都是能给青少年用户提供新方法来分享照片的应用。

逛超市的时候我偶尔会想,从在荒野中觅食转变为拿着个篮子在一间屋子里挑选食物的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基础设施的准备和独具匠心的创想被投入其中。正因为有如此多的智慧和心血,才把这些东西送到我手中。这是我的生计:别人的工作确确实实养活了我。但我又用什么回报了呢?

我们自称是网站开发人员、软件工程师、缔造者、企业家、革新者。我们地位显赫,我们享受着大量的财富、关注和才华。我们成为了漩涡的中心,威力不亚于华尔街对优秀大学毕业生产生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不是在制造自动驾驶汽车,我们不是在设计更智能的药瓶。我们大部分工作其实就是把一个盒子放到页面上,用户把文字和图片放到这个盒子里,我们把这些东西存入数据库,然后再拿出来,放到另一个盒子里。

一天又一天,填满我们生活的就是对这些盒子的单调乏味的维护工作:换个颜色;加个链接给你编辑文字;跟踪一下你看页面时翻到哪里会停;允许你用 Twitter 账户登录;完善搜索结果;有时出故障,图片好像永远也上传不完,我们就去处理一下。

大部分这样的工作我都是用一个叫做 Ruby on Rails 的工具完成的。这个工具对网站开发员来说就相当于安装厕所的机器人对管道工来说的作用一样。(开发网站非常像通水管,尽管我们这些成天坐在两个光滑的屏幕前面的程序员谁都不愿承认。)RoR 可以让原本得花费数月的任务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重点是我只不过是这个东西的使用者而已。它不是我开发出来的,我就是读了读使用手册罢了。实际上,我在招聘市场上如此受欢迎就是因为我读使用手册时特别用心,因为我对各类使用手册都非常勤勉耐心。不过,仅此而已。

我的朋友和我,我们这些建网站的——我们就是小孩!我们就是拿着大人们给我们的工具到处做游戏的小孩。我的成熟稳重本来已经越来越少,还有一大部分被我自己故意忽略了,现在我成天谈论的就是:冯·诺依曼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晶体管;高通量纤维光缆;Unix 操作系统;科幻般的云计算平台;web 浏览器;iPhone;开源运动;Ruby on Rails;程序员 Stack Overflow 问答网站;等等等等,一路谈论到比我稍微成熟一点点的同事为我写的代码。

这一大串的发明是个奇迹,虽然我非常感谢那些创造出这个奇迹的伙计们,我还是想给他们提出个警告:当你们把软件设计和分配变得如此简单,简单到我都能做的时候,你们要承担的风险是建造了一个充满华而不实的创业想法的可怕的巴别塔。

另一个网站泡沫是不是又开始形成了呢?也很难说它是“泡沫”吧,因为纳斯达克指数还没失控,也没有谁将丢掉他的养老金,而人们唯一将会失去的东西实际上是时间:假装奋力工作的时间;在无足轻重的论坛里点“分享”和“赞”的时间;敲出平庸无聊的代码,挣点容易钱的时间。

考虑价值问题唯一严格的方式是用钱来衡量,这价格通过自由交易来实现,这样得出来的数据是令人难以辩驳的。如果一个价格“太低”或者“太高”,据说会有零风险赚钱的机会。看到这种机会时人们往往会一把抓住,那么价格就会趋向平衡,最后达到他们本来应该的数值,达到一个市场能够承受的水平。

我做编程赚的钱是不是太多了?我写作拿的钱是不是太少了?没有,在这两种情况下,我的薪酬刚刚好是我应该得到的那个数。

就像那次吃饭时我姐问我爸的问题,那问题是有答案的——也就是我记得当晚所听到的那个答案——我爸爸之所以比旷工赚的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做一个 500 强企业的 CFO 所需的技能相比之下要更稀有,市场也更需要。正是稀有程度和需要程度的结合使薪酬水涨船高。

这个答案听起来似乎既公平,又合理,似乎能够解决那个问题。但是,我们谈论的不是五花肉期货,我们谈论的是真实的人还有他们每天的生活。而我的姐姐所说的,尽管听上去很天真,其实是有道理的。道理就是,真正天真、油滑、随便的想法,很可能是将“价值”和市场清算的价格等同了。

文字的价格被叫成了零。我在写的那篇杂志文章已经耗费了一年半了,它已经占据了我生命中的一大部分,消耗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我曾经为了编辑的意见,完全重新写过——我已经做过,还会继续去做他们要我做的任何事儿——而且这一切都完全没有酬劳。这个压根没有风险资金支持,没有人恳求我去做。在写作圈儿里我彻彻底底是个无名小卒,我平均三周半才能收到一封回信。也许我在一篇文章中投入我全部的精力和才华,我的一切思考和生命,这篇文章还是有可能一文不值。

所以尽管我敬慕写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敬慕写作生活所能触及的广度,写作确实不是有谁会真正想让我去做的事。关于这个,美国人的想法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一定要成为某种专业人才——把你的大脑塞满这时代精神,塞满跟技术有关的东西——我们会给你回报的。”

我没勇气拒绝这个。到现在我也没能逃脱这种低级而狭隘的思想洪流,原因是我害怕。我就是个极其平庸无能的程序员,但是,无论如何,我仍然有个安稳的将来。不仅如此,我在谈判桌旁还有一席之地。早上醒来的时候,我知道我能弄出点人们想要的东西。我之所以知道这个,是因为他们付给我的那些钱。


《新知》杂志授权知乎日报首发

我觉得,能熟练的使用工具也是一种能力,想像一下,你站在抽象的高层,你想要用某个工具来实现功能时,工具已经为你造好,尽管过程是有些无聊(缺少创造性),但你确实完成了工作。

嗯,正在下载寿司之神,学习一下精神

工具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做出有价值的产品才是目的之所在。楼主的截图只看到了程序员是工具的使用者,是低技术含量的苦工,没有看到一个产品的价值与工具和程序员的技术含量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Twitter、Github 难道不用 ROR?难道他们就低人一等?不会写程序,直接用 WordPress 闷声发大财的也不少。这种“低技术含量”恰恰是 ROR 的优势所在,不用顾虑太多,就能快速实现有价值的想法。世界需要懂底层的大牛,世界也需要没有技术含量的工具,但世界更需要有想法的人,否则一切都是屠龙之术。

从荒野中觅食到拿着篮子在屋子里选食物 不仅仅靠着匠心独具的发明创造,更多的依靠是无数勤劳的人的努力工作,农民,运输司机,汽车工厂的工人,超市的工作人员... 他们的工作可能都是看起来价值不多,重复并且枯燥的。但正是无数这样的人才让社会平稳运行。不必妄自菲薄,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我想更应该感恩的是身边无数的人。

其实工具使用者也是一种创造,GOOGLE 不就是学会使用 UNIX 后在上面开发吗?UNIX 不就是学会了硬件指令系统然后开发出来的吗?其实关键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创造出大家都喜欢的产品

#4 楼 @zhaoguobin 文章作者并没有批评这些工具啊,他说的是“价值”。

“我他妈的烦死他们了,”他有次告诉我,“他们说来说去就是讨论个颜色。”

但是我们不是在制造自动驾驶汽车,我们不是在设计更智能的药瓶。我们大部分工作其实就是把一个盒子放到页面上,用户把文字和图片放到这个盒子里,我们把这些东西存入数据库,然后再拿出来,放到另一个盒子里。

我觉得是作者感觉到程序员的日常工作很多是在做这种“无价值”(有无价值,个人看法不同,我想作者应该至少认为“讨论个颜色”是无价值的)的工作而产生的焦虑感

"在 1999 年,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网络公司可以在一年烧掉 1 亿美元,其中两百万流向“超级碗”广告。同名网站可能用户体验极差,但是公司照样上市。投资者会竞相追逐不断上涨的股价,导致股价更加攀升,由此又会吸引来更多的投资人,助长了典型的“投机泡沫”,一旦人们意识到其实原本什么都没有,泡沫必然破裂。" 让我想起了比特币

我昨天看完这篇文章后只想表达两件事:

  1. 先让我拿到 85,000 美元的年薪
  2. 世界上 99.9% 的人的工作都是作者所说的“无价值”的工作,程序员的工作好歹是工程师的范围,那些在生产线上,每天就安一颗钉子的工人的工作就就更“无价值”了。既然作者认为这些工作都是无价值的,请作者把自己吃穿用度都全抛弃掉,一个人蹲进原始森林过日子吧,因为那些都是无价值!

这也悲天悯人,就太妄自菲薄了。如果觉得做程序员没有 value, 那就去找个自己觉得有 value 的事情做吧。

同意@larryzhao 的说法

16 楼 已删除

#16 楼 @dwlxjz 你在干什么?你的行为很奇怪!

关键是做成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和什么事情。 有高效工具为什么不用高效工具?

就好像一开始使用电动工具的总是被使用钻头,斧头,锯子的手工木工嘲笑,没水平。 如果还用低效的工具,那鸟巢要再等几十年才能出来。

如果一个网站能让几万个用户同时订上汉堡包,是不是让少建的几十个门店的钱都应该给这些程序员呢?

另外机械的统计学在这里一点都没用。 就好象,单纯的想法是:不管什么投资者,只要投的项目多,总会有一个出来赚得盆满钵满。 真相是,投资者像创业者一样, 优秀的投资者赚大钱,但更多的投资者没钱赚或亏本。 还不如老老实实买股票去了。

I think it's all about bringing some changes to the world around you...

来我自己来说吧,我不是程序员,但喜欢技术,现在正在 Tealeaf Academy 学习,完成了第二个课程后,我为现在所在的公司开发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 Request For Approval 应用,正式因为这个可以说是玩具的小应用,实现了无纸化申请请假、加班以及批准的流程。在编写的过程中我很享受,在编写完成后看到大家使用我很幸福,that's good enough for me :) One step at a time.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7 楼 @lgn21st 这是恶意刷屏吧,如果有管理员的话还是清一下好

#2 楼 @zackteng 当年选方向时很排斥 web 方向就是觉得好多复制黏贴的工作,好多重复无效率的代码,好多繁琐的细节,不过一直到今年开始看到 ROR 的程序员“友好”性才开始觉得很有意思并且自学`1 一直到现在。作者想要表达的估计是 80% 那一部分平凡得程序员对平庸编程能力的一种焦虑吧,对于这 80% 的程序员来说,他们的工作是可随时被其他人替代而失去独创性的自豪感,当然这种焦虑我也有。

#13 楼 @dwlxjz 注意节操和纪律。

#10 楼 @bydmm 作者想要表达的估计是 80% 那一部分平凡得程序员对平庸编程能力的一种焦虑吧。其实拥有程序员思考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发挥能力去做创造性工作,而是一直在订钉子。内行人觉得这点工作说白了就是把数据装在盒子里,从盒子里拿出数据,放上屏幕去的过程而已,不值那么多钱。

#19 楼 @jwu 只要 keep hungry 就好哈哈

#8 楼 @lufeihaidao 同意,作为平庸的程序员这种焦虑扯着蛋。

商业引擎能够转起来就能够带来价值。 贸易商人靠嘴皮子看起来也没有技术含量。 但是实际上技术含量高得很,不逊于技术工程师。

最近我也老在想这个……今后要不要干这些,亦或是在虚拟的平台上做一些虚拟的产品……价值体现在很多地方,本着对社会或说社会发展有利的促进为原则来说,互联网开发的确大多数时候只是使用各种工具重复造轮子,但尽管是“盒子”=>“盒子”这样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没有意义的,毕竟它可能为用户节约了信息搜集时间,提高了用户的生产效率。但终究程序员又创造了多少价值呢?但这问题就像是学理还是学工一样,理论真正意义上是起主导推动作用的,工程是理论的具体表现和价值体现,没法评判学理好还是学工好……不过真实的是现在学理的人越来越少,挤入工程行列的各种层次的人越来越多,也难怪作者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本书翻译的真烂。

#26 楼 @linjunhalida 贸易商人那是营销,跟编程一样是门学问,不过做的好不好得问题了

#27 楼 @cassiuschen 有时候是的换个思路。不过技术的着陆点实际还是现实,以技术为目的学技术,很容易会有这种想法。毕竟编程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31 楼 @yixiaoyang 所以我还是坚定地想学信科……虽然母亲极力反对………她就认为这些终究是浮华…

#32 楼 @cassiuschen 上大学后我才知道很多东西不是事先就知道自己喜欢,而是了解了后以后才喜欢上了。

一个多愁善感的用屈折语思考的程序员,讨论他没有学过又不去了解一下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现象,又得不出什么结论。

#21 楼 @yixiaoyang 我也有这种焦虑...也正是这种焦虑,才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23 楼 @yixiaoyang 很多看起来很厉害的成就往往是由很多很平凡的过程组成的,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时候试了上千次才找到正确的灯芯,难道这个过程不枯燥么,这个过程不平庸么?工程师的工作就是把世界上各种聪明人的创造性收集起来,然后拼装成一个可以改变生活的东西。如果说指纹识别,语音识别的研发过程是创造性的工作,那么让这些整合在 iphone 中让用户能真正享受到的乔布斯莫非是非创造性的么? 有的时候我不得不怀疑记者都是胡乱揣测的玻璃心了,因为他们从来都在评论自己不懂的东西。

#30 楼 @yixiaoyang 营销比编程最难的一点就是没有手册可看,每个目标都是新的。好难啊。

#36 楼 @bydmm 跑题了~呵呵。

大部分程序写起来确实价值不大,做下 UI,调用这个那个 API,写点自己绕自己的 OO 的烂代码。其实其他工作也未必更有价值。

#37 楼 @pepsin 写程序难道不是吗?不是的话,那是复制粘贴,那不是写程序。

五台山估计都是这样的人咯

文艺青年! 看了一半就不想看了,是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是自己从 0 开始的才叫有价值,有意义。 你写代码是不是要从汇编开始,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取得非凡的成绩才叫意义。 也许你能做到,但按你的思维,这时候你应该觉得你再自己创造一个单片机才是完美。 发明创造、革旧创新,这些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也正是如此,人类文明,科技才不断的往前发展。ROR 这些东西,这么多优秀的东西,不够你借鉴,不够你学么,你在 ROR 的基础上就不能再拓展你的价值,就没有更加完美的东西够你追逐么??大把....... 文艺青年!

#39 楼 @rasefon 就像之前跟朋友聊天,总觉得在一个行业做久了,其他行业什么都不了解了,感觉 out 了,于是又蹦出来,结果发现也不过如此。 典型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沉下去。沉不下去就两个字,浮躁..................

我以为这篇文章是 ROR 的软文呢

工具从来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解决了什么问题,但恰当的使用优秀的工具可以使你事半功倍,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顺利把问题解决。rails 在 web 开发上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工具。但是使用优秀的工具不一定就能创造价值,给你一把宝剑,你不用它去杀敌,而是拿来削泥巴玩,那创造的价值通常是很低的(打发了无聊的时间,但是也说不定能让你无意间炼成神功以后有机会再去杀敌)。 再说文中提到的梗——颜色,有时候我是觉得把时间浪费在不停的去调整颜色、字体是一件让人觉得毫无意义的事,但那通常是在更重要的事情没人去关心的时候。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颜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人天生就对色彩敏感,而色彩能影响到人的情绪,如果颜色不重要,那时尚界、五颜六色的衣服、女人恐怕是来自火星的吧。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