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淡 一段摘自网络的文章, 通篇讲了两个很难很难的字, 深有感触, 不解释.

zw963 · 2012年04月28日 · 最后由 lb563 回复于 2012年04月30日 · 11873 次阅读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 10 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其中迷信的部分我们不要信,那是肯定错误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神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你就没有真正用它,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可笑的是,世上的许多人恰恰喜欢这样做,还美其名说坚强,其实,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说,你把心交给我,你不用管它,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明心见性"等等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明心见性也是佛教的一个常用语,你常观照自己心理所想,把心理的一切都可想出来,这样心理就透亮了。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另外日本有一种叫森田疗法,提倡顺其自然,其实和接纳是差不多意思,不过森田疗法没有上升到一个悟的高度。只所以有好多人用森田疗法并不能彻底好转,正是因为只把它当做一个对付心理疾病的方法,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它对心理疾病和正常生活也是一样有用的。如果你要加强它的重要性,你甚至可以把接纳当作是唯一的,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好,以后一定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帮更多的人解决苦恼。当我们知道心理的方法后,对于各种心理问题我们都能从容面对,而且可成为别人的心理辅导老师,不会再谈心理色变了。

悲催的是,我一直是那个关门人.....

呵呵,乐观既便宜,又昂贵。心理有点疙瘩的朋友 51 可以去汶川看看。你会发现自己是多幸福,多幸运。

这个帖很好,特意注册来支持,对任何人都有指导作用,今年年初看了一本书《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简直是神书,里面就讲到跟“接纳”类似的一种方法,推荐没看的人看看。

主席就是不一样

接纳就是放下偏见,看见事物原本的样子

这个贴子提到很多次“心理”,会让人对心理学产生很多误解的,说几点供参考:

  1. 现代心理学不是机械地看待问题,而是客观地看待问题。心理学和经济学有些类似,因为涉及到主观世界,所以有一段时间研究还停留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扯淡阶段,但是现在自身的科学性已经明显提高了
  2. 宗教也罢、哲学也罢,可以用来调整心态,但是心理问题并非与生理无关,心理治疗的方法很多,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好还是请教专业人士,必要时要使用药物
  3. 弗洛伊德在外界名气很大,但其理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已被基本摈弃,所以不提也罢,如果有兴趣了解现代心理学,可以看看《进化心理学》
  4. 森田疗法只是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如果不对症自然无效,这个和是否上升到所谓“悟”的阶段并没什么关系

补:实际上我觉得楼主讲的其实不是什么心理,而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回复这些是为了避免大家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有误解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近在看 David burns 的书,很不错

@zw963 感谢主席转的好文~

唐末五代的永明寿禅师在他的著作《宗镜录》里有这么一句话: 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 用在这里做“接纳”的注解,还是很贴切的。

#8 楼 @reus 国内其实就有一本不错的书,我一直带在身边。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作者叫做施旺红,不过这本书其实是汇集了国内很多学者 (这些学者自身都曾经是强迫症患者) 针对森田疗法的个人体会的大杂烩。尤其是那个邓云天有关森田疗法的理解,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推荐曾经有完美主义强迫症的朋友一定买一本看看。


#1 楼 @lb563

嗨~ 哥们儿,你这个情绪是不对的,推荐你看看我上面介绍的那本书吧。保证你会很快好起来。而且我还要告诉你,森田正马先生曾经说过:患有神经症 (完美主义强迫症) 的人都是极其优秀的人,也只有优秀的人才可能患有神经症,没错,你就是那个极其优秀的人,只不过与优秀而健康的人的却别在于:前者发挥出了优秀的短处,后者发挥出了优秀的长处。

我希望你能明白两点:

  • 所有人都有强迫倾向,强迫症患者心中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头脑里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观念,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你总想着把正常的强迫都驱除,那你就陷入另一个强迫观念的漩涡了。

  • 强迫永远没有一个头的,而且强迫的想法会被不断的泛化以及放大,你也许会因为当前某个事情而开始强迫,并陷入悲观的情绪,就算这件事你强迫自己似乎想明白了,你很快又会寻找一个新的强迫想法或观念,继续强迫自己,只会愈陷愈深,永无止境...

只要你明白了以上两点,并阅读森田疗法,你就会很快好起来。说起来,森田疗法的精髓,就是首先你必须接纳自己的任何症状!不要去想它,带着症状去生活,去学习,总结下来就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3 楼 @AshZ 谢谢支持~~


#6 楼 @fsword 我觉得药物终归只是辅助效果,治标不治本,没有心理上的, 则不会有任何效果。我还是非常认可这篇文章的观点,这跟我曾经是强迫症患者有很大关系吧。真的,我觉得除非自己具备这种 (说不清好还是不好的)素质, 没有亲自经历过强迫症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森田疗法只是对咱中国的老祖宗的思想精髓,更加具体化了一点,如果真能到佛家的那些道理,也就没必要采用森田疗法了。


#7 楼 @musicflow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9 楼 @skandhas

啊?我刚回了帖子,你跑到我之前了。我还在考虑,是不是和你一样,选择一个跟佛有关的英文名字。呵呵。

#9 楼 @skandhas

想想古人的境界,自己的心胸也会宽广很多~!

#10 楼 @zw963 我没有强迫症的症状,我是有时有情绪问题而已。对森田疗法也有了解过,不过还是觉得认知疗法最适合我。接触心理这个领域都有六七年了,其实很同意 6 楼所说的,也推荐《进化心理学》,虽然没看过。还有《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最近有个译本叫《向伪心理学说不》,也值得一看。其实各种方法只要适合就是好的,要看个人情况的,不能一概而论

#13 楼 @reus

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所以说这篇文章很好啊,每个人从其中都能读出不一样的自己,

#10 楼 @zw963 嗯,谢谢。我会去看的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