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RPC 系列 (二) 如何用 Protobuf 组织内容

early · 2021年01月17日 · 1002 次阅读
本帖已被管理员设置为精华贴

本系列分为四大部分:

回顾

在系列 (一) 中,我们从全局鸟瞰了 RPC,其有三大特点:

  • 具有需要约定调用语法
  • 需要约定内容编码方式
  • 需要网络传输

所有 RPC 框架都是在围绕这几个点不断优化,以更优的方案,达到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内容编码方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RPC 调用的 request 和 response 内容在调用过程中有着不小的消耗:

  • 内容的序列化、反序列化,如果效率更高,则对 CPU 消耗会更小
  • 内容会在网络中传输,协议栈拷贝成本、带宽成本、GC 等。体积越小,效率越高

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目标是什么

一般的低流量场景,无须多考虑这些,因为远不会打满 cpu 或触及带宽上限。但是在高流量的环境下,这个点就会变得非常致命,一波 10W 的 qps 可能会将带宽瞬间打满,然后直接堵住,cpu 的消耗也需要更多的机器,这些都会直接拉高接口耗时。

背后都是高成本及稳定性的损失。

更常见的例子是,很多业务会将结果缓存起来到 Redis,避免查 DB,而有时结果集会很大,我目前听说过的最大 value 有 500M。缓存数据存放时都需要序列化,常规的方式是 json,但 json 序列化后的体积很大,对于大 key 是万万不行的,一波并发读取,Redis 分分种 CPU、带宽就吃紧了,此时就需要有一个更高效的序列化策略,使得 value 尽量小。

在这方面,RPC 框架都有以下几个目标:

  • 尽可能快地序列化、反序列化
  • 序列化后的体积越小越好
  • 跨语言,和语言无关
  • 简单、类型明确
  • 易扩展,可以简单的迭代,向后兼容

解决方案

gRPC 对此的解决方案是丢弃 json、xml 这种传统策略,使用 Protocol Buffers[1],是 Google 开发的一种跨语言、跨平台、可扩展的用于序列化数据协议。

// XXXX.proto
service Test {
    rpc HowRpcDefine (Request) returns (Response) ; // 定义一个RPC方法
}
message Request {
    //类型 | 字段名字|  标号
    int64    user_id  = 1;
    string   name     = 2;
}
message Response {
    repeated int64 ids = 1; // repeated 表示数组
    Value info = 2;         // 可嵌套对象
    map<int, Value> values = 3;    // 可输出map映射
}
message Value {
    bool is_man = 1;
    int age = 2;
}

以上是一个使用样例,包含方法定义、入参、出参。可以看出有几个明确的特点:

  • 有明确的类型,支持的类型有多种
  • 每个 field 会有名字
  • 每个 field 有一个数字标号,一般按顺序排列 (下文编解码会用到这个点)
  • 能表达数组、map 映射等类型
  • 通过嵌套 message 可以表达复杂的对象
  • 方法、参数的定义落到一个.proto 文件中,依赖双方需要同时持有这个文件,并依此进行编解码

这可以满足 RPC 调用的需求,具体的使用语法此处不做赘述,详情可参考文档 [2]。

作为一个以跨语言为目标的序列化方案,protobuf 能做到一份.proto 文件走天下,不管什么语言,都能以同一份 proto 文件作为约定,不用 A 语言写一份,B 语言写一份,各个依赖的服务将 proto 文件原样拷贝一份即可。

但.proto 文件并不是代码,不能执行,要想直接跨语言是不行的,必须得有对应语言的中间代码才行,中间代码要有以下能力:

  • 将 message 转成对象,例如 golang 里是 struct,Ruby 里是 class,需要各自表达后,才能被理解
  • 需要有进行编解码的代码,能解码内容为自己语言的对象、能将对象编码为对应的数据

由于 message 是自己定义的,而且有特定的类型等,一套通用的编解码代码是不行的 (类似 json),特定的 proto 需要对应的方法,对 message 编解码,不同的 message 编解码策略还不一样。

这些代码用手写是不行的,protobuf 对此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个统一的 protoc 工具,这个一个 C++”翻译“工具,可以通过 proto 文件,生成某特定语言的中间代码,实现上面说的两个能力。也就是说,protobuf 通过自动化编译器的方式统一提供了这种能力,避免人肉写。

//       依赖目录      生成golang中间代码   对应proto文件地址
protoc -I=$SRC_DIR --go_out=$DST_DIR  $SRC_DIR/XXX.proto
protoc -I=$SRC_DIR --java_out=$DST_DIR $SRC_DIR/XXX.proto // 生成java中间代码

执行结果是对应语言的中间代码,以 golang 为例,会生成一个 xx.pb.go 文件,里面就是对应 rpc、message 的结构体,以及编解码的 function。[3]

由于每个 field 有标号,当 proto 文件新增字段、message、rpc 时也能自然向后兼容,这涉及编解码的策略,下文会详细讨论。

直观对比

为什么选择 protobuf,而不是普及最广的 json 作为编码方案?可以做一个直观对比,以上文 proto 中的 Response 为例,一次输出 json 的结果是:

"{\"ids\":[123,456],\"info\":{\"is_man\":true,\"age\":20},\"values\":{\"110\":{\"is_man\":false,\"age\":18}}}"

所有内容被打包成了一个字符串,里面包含字段名、value,当 Reponse 很大时,体积消耗很大,浪费主要在三个方面:

  • 字段名,例如上面的“ids”、“info”等,如果 json 体大,则重复会更多
  • 数字用字符串表达了,例如 123 数字变成了“123”,这在编码后体积由一个字节变成三字节
  • 类型字符,如 [ 、 ]、{ 、}

但如果是 protobuf 呢?输出是一段人眼无法理解的二进制串,里面:

  • 去掉了字段名,转而以字段标号替代,通过标号可以在 proto 中找到字段名
  • 没有类型字符等
  • 用二进制表达内容,不会将数字转成字符串
  • 字段值按顺序依次排列

这使得 protobuf 的编码结果体积,通常是 json 编码后的十分之一以下。同时由于排列简单,其解析算法的时空复杂度远小于 json,对 cpu 消耗也小很多。这使得 protobuf 在大数据量、高频率的数据交互场景下,远胜于 json,被大规模分布式 RPC 场景广泛使用。

编解码详解

为什么它能有这个好的压缩效果?我们先从编码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对一个对象进行编解码。以 json 编码为例,当遇到下一个字段用,隔开就行,遇到下一层级用{表示,这样可以将内容依次铺开成一个完整的字符串。解析时按照{ , }等字符也能原样还原字段和层次结构。

但 protobuf 为了减小体积不能使用这些分隔符,抛几个问题:

  • 它该怎么分隔字段表达层次结构呢?
  • 字段 value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长的,例如一个 int,它最多 4 个字节;第二种是变长的,如字符串,你不知道它在哪儿结束。该如何表示?
  • 对于定长的 int,如果对应值是 1,那用 4 个字节表达是不是有些浪费,该如何节省?

对于此,protobuf 将数据类型做了分类 (Wire Type),并提供不同的编解码方式:

来源于[4]

值得关注的有两种:

  • Varint,解决定长类型的空间浪费,例如值为 1 的 int32 只用 1 字节,避免用四字节,达到压缩的效果。T - V
  • Length-delimi,用来表达长度不定的内容,如 string、嵌套数据、数组。T - L - V ## T - V T - V 的含义是:
  • T:tag,包含两部分数据:对应字段的 Wire Type(这可以知道是那种分类),字段的数字标号(tagNum)(可以在 proto 中找到是哪个字段,这样就避开了传字段名)。其打包方式是: (tagNum<<3) | WireType
  • 如果在 proto 中没有找到对应的 tagNum 则会跳过,这样提供了兼容能力
  • V:value, 对应字段的值,解析了 T,就知道 value 表达的是哪个字段、什么类型、如何解析了

protobuf 编码的结果就是一组组 T-V对依次紧凑排列,message 有几个字段,就有几对。对于特定的 RPC 请求,proto 中是有明确的请求、回复 message 定义的,将 T-V 对去套对应的 message,即可解析出对象。

来源于[4]

紧接着上文预留的一个问题不可跳过,紧凑排列的 T-V 对,是如何进行分隔的?:

  • 如何分隔 T 和 V,该从哪个解析 V?
  • 如何分隔 T-V 对,该从哪儿开始解析下一对?

T - V 对是一堆紧凑排列二进制串,里面没有分隔符,其解决方案是:

  • 征用了每个字节的最高位,如果最高位是 1,说明数据没解析完,下个字节还要继续解析,如果字节高位是 0,说明当前 T 或 V 解析完了,下一个字节开始是其他的 T 或 V
  • 类小端排列,高位在右,低位左
  • 小于 128 的数字 都可以用 1 个字节 表示(用 8 个 bit 表达 7 个 bit,一 bit 当作标志位)
  • 大于 128 的数字,比如 300(00000001 00101100),会用两个字节来表示:10101100 00000010

T - V 举例:

message request {
    int63 user_id = 1; // tagNum = 1, wireType = 0, 
}

假设 value为 2, 则编码出的T-V为: 
+-----+---+-----------------+
|00001|000|00000010|
+-----+---+-----------------+
tagNum type   data


假设 value为 300, 则编码出的T-V为: 
 第一个字节    第二       第三
+-----+---+-----------------------+
|00001|000| 10101100  00000010| 下个T-V
+-----+---+-----------------------+
tagNum type     data

Tag高位=0: 一个byte
data的第一个字节最高位为1,说明下一个字节还要继续读

图解:

T - L - V

T - L - V 就是在上面的基础上增加了 length,用来表达变长的内容:

来源于[4]

由于是变长,例如数组、嵌套对象,有多个 value,此时就无法通过最高位是否是 1,来表示该字段是否解析完毕,必须要在 value 前增加一个 length,其他都和 T-V 一样。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个点:

  • 数组如何表达
  • 嵌套对象如何表达

数组的表达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同一个 T 不断的重复 (tagNum 和 wireType 不变),解析对应的 V 就行,然后组成一个数组:

来源于[4]

嵌套对象稍微复杂点,每个 value 都能找到一个 message 去套,逐层解就行了:

来源于[4]

嵌套对象举例:

message request {
    User user = 1; // tagNum = 1, wireType = 2, 
}
message User {
    int64 user_id = 1; // tagNum = 1
}

假设 request = { user_id: 2}, 则编码出的T-L-V为: 
    Tag     length        value
                       Tag      value
+---------+--------+---------+---------
|00001010 |00000010|000010000|00000010|
 1<<3 | 2   2 byte   1<<3 | 0    2

通过解request 知道第一个字段是User,再拿到第一个字段的value去解User,
知道User第一个字段是int64,解析出data为2。 一个嵌套对象即解析完毕

优缺点对比

全文到此,基本解释清楚了 protobuf 如何编解码,以及为什么压缩率会比 json 高,可以看出其优点有:

  • 没有打包无用的数据,排列紧凑,体积小,利于传输
  • 解析策略简单,序列化/反序列化 速度快
  • 能较好的兼容字段 (不能解析到的会跳过)

但缺点也非常明显:

  • 肉眼看不出来 value 是什么,无法自描述,难以 debug
  • 需要 proto 文件才能知道如何解析,否则是天书,这在灵活性上不如 json

其实在本质上,json 的设计是给人看的,protobuf 则是利于机器,适用场景不同,各有利弊。作为工具,讨论其快、好、差没有意义,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工具即可。

参考资料

xiaoronglv 将本帖设为了精华贴。 01月17日 22:13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