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淡 说说你遇到过的知识的诅咒

luckyyang · 2014年10月15日 · 最后由 luckyyang 回复于 2014年10月30日 · 6565 次阅读

知识的诅咒说的是当一个人知道了某种知识之后,他就想象不到不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是怎么想的。我们肯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因为我们都提问过,并且都得到过对方的让人不解的回答。大家可以说说曾经遇到过的这种情况:

  • 自己提出的什么问题
  • 对方的回答
  • 自己期望对方怎么回答

比如说我理解 css 的 box model 就花费了很多时间,最后看到一个用实际的盒子做的比喻,我就明白了。

知识的诅咒更详细的介绍:

1990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因一项研究而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击节者拿到一份列有 25 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耳熟能祥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

这个游戏里听猜者的工作相当不轻松。在牛顿的实验过程中,击节者一共击打了 120 首歌,听猜者只猜对了 3 首,成功率 2.5%。

仅凭这项结果怎么能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呢?原来听猜者猜歌之前,牛顿让击节者估计猜中的概率。击节者预测的成功概率是 50%。

击节者满以为每表演两首曲子就能让对方猜中一首:实际上,他们平均击打了 40 首歌后,听猜者才成功听懂了一首。原因何在?

击节者一边击打节拍,脑中难免会随之想起歌曲的旋律。你不妨自己动手试试,把生日歌的节奏敲出来,耳边肯定会听到这首歌。而此时,听猜者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那样古怪的节奏。

在这项实验中,击节者各个都非常惊讶,听猜者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还辨别不出曲目:这调子难道还不明显吗?当击节者看到听猜者把美国国旗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脸上的神色更是难以言喻:你怎么会这么蠢呢?

击节者的处境也不容易。问题就在于,击节者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击节者打击节奏时,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下又一下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我们一旦知道某事,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事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

其实,击节者/听猜者的实验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击节者和听猜者,就是首席执行官和一线员工、老师和学生、政客和选民、营销者和消费者、作家和读者。每一组群双方本该依赖持续不断的交流进行互动,但却像击节者和听猜者一样,他们受困于信息的高度不平衡之中。首席执行官高谈“释放股东价值”时,脑袋中放着一首员工听不到的旋律。

这个问题很难避免——首席执行官每日沉浸在这套商业逻辑和例行公事里可能长达 30 年之久,要一下转变这种习惯,就好比让射出的箭回头一样不切实际。木已成舟,覆水难收,人不可能重新学习脑中已有的“知识”。

我通常是听猜者

哎呀,说过我经历过最常见的吧!莫过于词法作用域了!

给没有逻辑学基础或者其他相关知识的同学,老是以为外面那个foobar里面那个foo是同一个foo,我倒是觉得怎么看怎么都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foo = 1

def bar
  foo = 2
end

bar #=> 2
foo #=> 1

#2 楼 @DeathKing 这个最开始学的时候确实很容易迷惑,还有 c 语言中的指针,指的我晕头转向的

#2 楼 @DeathKing 很多语言里就是同一个 foo 啊

@luckyyang 看了这个文章很有感触。 我觉得有一个办法,就是在自己刚解决一个让自己很头大的问题后马上记录总结一下,理论上这个时间点界于击鼓者和听猜者之间吧。做及时总结分享的习惯。 可能时间久了之后再看到很久之前自己写的这些东西都不太能理解,但由于相信自己写的东西,那一定是当时那个状态所感所想的。 然后再把这个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别人。不知道这个套路是否可行呢。 个人意见。

#1 楼 @blacktulip 也许(我只是说假设)你当了很多次击节者却不自知而已,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听猜者是怎么一种感受,也许他不懂却没有表现出来,又或者按照自己理解下了一个不准确的定义。人与人之间想要互相理解实在困难,因此更要珍惜……

#5 楼 @bo6bear 这个绝对是个好习惯,也会让你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更受欢迎 #6 楼 @ziqa 我还发现,有些人喜欢故意说的深一点

#7 楼 @luckyyang 请问说深一点不好吗?或者说是我故意了所以不好?还是说我太认真了?

#8 楼 @ziqa 我没有说你说的深。我的意思是有些人交流的时候,基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别人明明很困惑的样子,也继续说的很深

#9 楼 @luckyyang 非常认同你的观点,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且互相适应的。

#9 楼 @luckyyang 不好意思,我有被害妄想症,总是首先思考自身是否有问题,所以看到你的话第一感觉以为说的是自己…… 😂

#9 楼 @luckyyang 这种可能是缺乏沟通技巧吧。我认识很多比较厉害的程序员,对识别别人的情绪(比如“困惑”,“不解”)等很麻木。他们给你讲一个技术就会从头到尾按照他的理解讲一遍,不会觉得你从哪里开始就听不懂了,你要自己问才行。

当然,不排除有的人为了表示自己懂的多,故意往深了讲

现在就在面对,git 怎么也玩不转 →_→

#2 楼 @DeathKing js 里面,是同一个 foo,但 ruby 开了个新的作用域门。这个跟语言有关啊

#11 楼 @ziqa 说明你很为别人着想。:)

#12 楼 @sickate 自己去问当然是必要的了,因为我们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嘛。我觉得沟通技巧和对产品的思考是程序员必要的,要不然我不会认为他很牛。

#13 楼 @chiangdi 你自己学习的问题似乎和这个话题没关系吧。。。

看了这个故事深有所感啊... 我觉得那种状态就是沟通的鸿沟所在,也是产生沟通成本的主要由缘,每个人得知识背景和技能组合不同,看的视角不一样,两个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但是因为经历不同所思所想也会大相径庭。这种不同,放到沟通里就成了阻碍交流的罪魁祸首。想想还是从 实际出发,放低身段 才是沟通畅通的解决之道啊。。。

Curse of Knowledge 我是在 made to stick 这本书里读到的。举的例子还跟 LZ 一样,话说 LZ 也在读这本书?

#19 楼 @cqcn1991 这是一篇单独的文章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