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喜欢使用沟通能力强、勤劳勇敢等套话;
求职者在海投简历时,喜欢使用 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废话。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沟通能力处于什么状态呢?
什么样的人才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如何才能成为沟通大师?
在医学研究中时,会用 Logstic 回归来分析各个变量对疾病的「贡献」。在数据分析时,会通过细分(Segment)找到数据变化的重要因素。
同样,沟通也可以量化,也可以细分。
人都长了两个耳朵,谁不会听呀。
但好多人就是听不好。
听演讲
君不见台上演讲,台下瞌睡一片; 君不见台上黄段子连连,言之无物,台下依然笑声一片; 君不见听时兴高采烈,听完一无所获。
在听演讲时,我一般会按照以下思路:
这样听十分的费脑子,但是很高效。你或许会不屑一顾,听个演讲而已,何必搞得这么累?
我的想法是:若一无所获,还不如在家睡大觉,何必听他废话。
听的习惯
此外,一对一沟通时,我经常会说:你的意思是..., 我理解的对吗?
以此来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
当我们说话时,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在表达完毕后,我会邀请听众复述我的观点,复述我们达成的共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能否复述一下?
如果发现对方理解有偏差,立即指正。
该图为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中的插图
我的带教师傅 李作刚 曾经做过一次文案写作的「技术分享」。之所以称为技术分享,是因为在他眼里,文案写作并不是文艺女青年的特殊专利。只要掌握一定的套路,稍加训练人人都可以写出优秀的互联网文案、需求文档。
正是他的那次分享,才让我知晓了 《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中提及的一个写作套路 SCQA。
Situation 介绍上下文,让读者了解各种概念、背景。
Complication 介绍冲突
Question 交代具体问题
Answer 我们该怎么做。
最拙劣文案工作者按照这个框架写文档,也可以表达的十分清晰,而且成文很快,相当的快。
如今每当我看到文案(非文学作品)时,会情不自禁的去用 SCQA 的框架去审视:
很多人工作好几年,连封邮件也写不好,这是真事。
在和团队成员一起沟通目标时,我会尽量按照 SMART 原则 提高沟通效率。
Specific 明确的目标,每个人都能理解。
Measurable 可量化的目标,只有量化才能衡量目标是否达成。
在工作、学习、家庭、教会中,我都设定了自己的 KPI。比如读多少页圣经;每月带领 1 次查经,保证 8 个小时/周学习新知识等等。
每个月底总结一次,评估目标是否达成。
Attainable 可达到的目标,要做踮着脚尖才能够着的事情,而不是去摘月亮。
Relevant 相关的目标,个人与团队步调一致,团队与公司的整体方向一致。
Time based 目标的完成日期要明确,否则就会被无休止的拖延。
我一般采用 哈维尔的《对话守则》作为讨论(会议)的守则,据说《罗伯特议事规则》也不错,但我还没用过。
我也不和无理的人辩论,他们会拉低你的水平,并用他们的奇怪的方式战胜你。
《The Talent Code》这本书里描述了一个训练策略 —— 刻意练习,顶级的的运动员会拆分高难度动作,有针对性的训练每个枯燥无味的小动作。大师级的钢琴师,在练习钢琴时会把乐章拆散,逐个练习。
所以,每天喊一句口号「我要提高沟通能力」是没用的。不如把这个巨大的目标分拆量化,等你写好每封邮件,主持好每次会议,打好每个电话,听好每个演讲,写好一篇篇文档,捏沟通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工作了三年,发现自己对沟通的理解不过了了,只懂这么些,只写这么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