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人走了是好事,免得再影响别人。
估计他们以后还会在 DHH 发生争议事件的时候出来酸一下,显得自己选择多么正确。
tailwind 的碎片 className 实现 dark mode 没有自己写的好用。
对比一下,tailwind:
<div class="bg-white dark:bg-slate-900 ..."></div>
自己写:
<div class="background"></div>
如果要调整一下颜色,tailwind 的写法要改疯了。
或者在 tailwind 增加自己的调色板:
module.exports = {
theme: {
colors: {
primary: 'var(--color-primary)'
}
}
}
那就和顶楼做法一样了。
曾经有 Brendan Eich 被迫从 Mozilla 离职,还有 RMS 被迫辞去自由基金会主席(后来回归董事会),现在蔓延到 Rails 社区。
不过好在目前只是某些小圈子的行为,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莫名其妙。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一种社群抵制行为,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放逐形式,目的在于意图用举报某人或某节目的内容不符合自己认同的政治正确,发动舆论讨伐将其驱逐出其所属的社交圈或专业领域交流之线上活动、社群媒体或是现实中的活动,使之失去原有社会关系平台的公开支持(即“平台驱逐”)而无法继续存在,最终“被取消”(cancelled)。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96%E6%B6%88%E6%96%87%E5%8C%96
这已经是美国一种现象了,怪不得 reddit 上很多人提到 cancel 这个词。
可能 core team 会走几个。Rails 商标在 DHH 手里,我觉得对 DHH 有意见的人只能自己离开。
我的一些看法:Rails 社区遇到了真正的危机 https://geeknote.net/Rei/posts/397
DHH 的演讲最大价值是指出 Rails 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他核心贡献者也值得尊敬但没有同样的作用。不邀请 DHH 的 RailsConf 非常不明智。
"With you having been mostly offline the last year"
这个理由感觉莫名其妙,有人知道这具体指什么吗?
好像是有滚动位置不正确的行为,但是不能稳定复现。
顶楼内容没有用在 Ruby China。
作为记录:
我已经放弃 k8s 了,对开发人员太复杂,而且少量实例的情况下额外支出很多,比传统虚拟机方式还贵。
两天进展很快了。实际用过 Rails 才知道什么叫生产力。
PS:写日志推荐一个网站 https://geeknote.net/
前面用了什么反向代理,是不是 protocol 没传递给 rails app。
上面只配置了 test 和 development,staging 用的是什么环境?
现在用了 cloudflare,浏览器发起的连接是 cloudflare 处理的。
cloudflare 甚至用的是 h3
可以用 multi-stage 把构建过程分开,构建好之后把文件从 builder stage 拷贝到 production stage
https://docs.docker.com/develop/develop-images/multistage-build/
docker-compose 也支持指定需要构建到哪个 stage。
https://docs.docker.com/compose/compose-file/compose-file-v3/#target
信用卡验证一般是预扣一刀成功之后再取消,可以等下个账单日看是否实际扣款。
我注册也是因为代理被标记高风险,邮件联系之后解除了。
如果接着顶楼的实现,可以放在 rake task 里面,yarn run 可以在后面加参数:
desc "Build JavaScript"
task :javascript => :install do
system "yarn build:js --define:process.env.NODE_ENV=production"
end
联想到 V2 的一个帖子“看个 commit 都需要登录,Gitee 这是怎么了?”
多一些竞争是好事。希望 GitLab 能给国内带来一些工程师文化的氛围。
我觉得这些首年折扣的才适合撸羊毛,因为我不只维护一个项目并且打算长期维护……不过怎样都好,价格列出来了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判断。
价格不是唯一因素,单独举 heroku 的例子是因为它太贵。
测了一下可以使用 process.env。
源码:
// test.js
process.env.NODE_ENV
编译:
$ esbuild test.js
"development";
通过参数设置可以:
$ esbuild test.js --define:process.env.NODE_ENV=production
production;
通过 Linux 方式设置环境变量不行:
$ NODE_ENV=production esbuild test.js
"development";
所以可以在生产环境编译的时候加个 --define 参数。
每天带宽峰值时段的分布不一样的,高峰可能是低谷的几倍,如果需要以 T 为流量单位的话估计 2M 不够用。
我不喜欢带宽计费因为开小了满足不了峰值,开大了又浪费。
大流量文件不是应该放类 S3 的对象储存和 CDN 吗?动态请求很少会到 5T 吧?
而且我查了下 aliyun 的流量计费是 CNY 1 / GB,这高于 fly.io 的 $0.04 /GB。
我看文档可以使用 process.env.NODE_ENV
,其实就是一个环境变量所有 Linux 进程都支持。
我的设置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只差了一个 --watch
参数,不太理解什么时候要用到 ENV,你可以贴代码和问题的详情看看要怎么解决。
Heroku 的免费档会停机,fly.io 的免费是不用停机的。
可以,它实际使用 vm 跑而不是 docker。
简单测了下延迟 110ms 左右,理想状况到香港应该是 30ms 左右。好像是路由到日本去了,有不少优化空间。
用 chinaz 测了一下。
fly.io 最快 54ms 最慢 353ms 平均 123.9ms
某云 最快 7ms 最慢 254ms 平均 70.7ms
可以对照下价格表。
https://fly.io/docs/about/pricing/
GeekNote 现在开了一个 shared-cpu-1x 1G 的做 web,512M 的做 worker,一个月共 8.5 刀。postgres 和 redis 服务器在免费额度内。
文件储存还得另找服务 S3 之类,网站本身的流量费不多吧。
不过因为有卷,本地储存也不是不行……
如果几年没用了,那么现在再用体验还是跟几年前一样。因为新的东西都放在企业版里面,价格要问销售。
如果“只”关心企业用户看他怎么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