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 denied, Please sign in and make sure you have proper permission.

瞎扯淡 一點關於 AI 編程的思考

mizuhashi · July 23, 2025 · 59 hits

程序員的工作,本質上是在做語言翻譯,將描述需求的人類語言翻譯到機器語言。其中,需求語言是抽象的,就像用戶說「我要一輛車」,是一種概括性的描述,但要實際把車造出來,就要落實到非常具象的語言,因為無論是計算機還是現實物理,都有非常具體的規則,錯一點就會不能用。這種抽象程度的差異可以理解為信息量的差異,給定一個車的概念,它可以有成千上萬種樣子,但到生產出來的具體型號,就只剩下了一種,其他所有樣子都被排除了,這也是信息論裏提出的「信息量即是排除可能性的多寡」。

於是程序員的工作本質上是對信息的補足,這種補足是通過不斷疊加約束實現的,每個新增加的細節都是約束,能砍掉一部分可能性,直到最後可能性剩下一種。具體地說,給定一個需求,程序員會想到一些潛在的方案,每個方案會有新加入的約束,提出方案本身就是補充了原本不存在的信息。那麼如何從潛在方案中選擇呢?程序員需要在需求中找到一些能指引選擇的原始約束,例如把方案介紹給產品詢問意見,或者根據自身的經驗預測一下未來的需要,這實際上就是擴充了上下文。

AI 的代碼生成工作在上述翻譯鏈的後半段,它會從程序員那取得中間階段的語言,然後生成具體的代碼。如果 AI 更聰明,那麼程序員應當可以提供更抽象的語言,讓 AI 自己補足信息,而如果 AI 更笨,程序員就需要提供更多信息,才能保證最終代碼的可用。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度量 AI 聰明程度的方法,也有了一種適應 AI 的策略,就是如果 AI 不夠聰明,就提供更多細節直到它能寫出來。

No Reply at the moment.
You need to Sign in before reply, if you don't have an account, please Sign up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