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探讨了直播本质是一种信息升维,是数字化技术叠加网速大幅提升的结果。
信息能力提升带来了充沛的内容供给,这些前所未有且只能在直播间品尝的内容,吸入了大量的流量,当人群围绕主播 (或特定内容) 形成稳定聚集后,便形成了虚拟的社群,构建起动态稳定的交易 (互动) 环境。
这些就是平常看到的直播平台,他们因为跑通了商业循环,所以仍存于市场。以此系统解释了直播因何出现。
围绕上文铺垫的直播业务理解框架:
本文继续展开第二部分,探讨直播平台为何能持续存在,这是平台商业正循环背后的根基。由于围绕直播有大量的商业形态,我们限定讨论范围在网络直播间中的打赏付费行为。
借此,通过引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一窥亚文化社区形成的过程,理解在 B 站等社区广泛传播的符号,类似“yyds”背后的意义,以及直播虚拟社区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全文 7 千余字,以下是内容目录。
平台能持续存在,就意味着肯定跑通了某个商业循环,用人话来讲,就是平台挣钱>=平台花钱,而且平台的收入和成本在短期内是稳定可预期的。
当前的网络直播平台收入大头还是用户对虚拟商品的消费,例如打赏、购买虚拟身份等。这种模式并非依赖广告,这意味着其营收并不直接依靠流量、点击率等,关注点在用户付费收入,类似 ARPPU 这种指标上。
不同于互联网经典的收租模式,直播平台需要用户不断花钱才能维持运转,将用户围绕主播消费的钱,通过某种比例给主播分成,以此达成正循环。
主播在更好的内容运营->更多的用户打赏->更多的分成中不断迭代;平台在更多的主播->更丰富的内容->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中形成闭环增强,通过边际成本递减的业务系统持续扩大盈利规模。
这一切的核心都是要用户付费,而且是持续的付费。
关键问题来了,用户为什么会付费?
上文分析过,直播的根基是内容,用户因为线下接触不到的内容,而聚集在直播间。那用户是为直播间里看到的内容付费吗?(这里内容是指在直播间看到的东西,下文同理)
答案难以肯定,因为直播内容是免费的,我不付钱也可以看。送了礼的人和没送礼的人看到的内容差别并不大,那用户为什么要花钱?
简单的内容逻辑、观赏价值很难带来持续稳定的消费。这并不能解释很多直播间发生的持续性地砸锅卖铁、挪用公款式的大额消费;还有持续不间断的小额付费。不断默默帮助主播冲榜的粉丝,他们并不是在买内容,也不用买。
内容本身带来的主要是用户聚集 (注意力),并不能直接导致金钱消费,直播没有“门票”的逻辑。那些疯狂挥金、持续为某个主播消费的家伙,一定是有更神秘持久的东西在牵引着他们,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付费。
付费的本质实际上是交易,通过钱 (礼物) 换取某样东西。这里有两个要素,其一,买方有某种需求待满足,其二,卖方有能力满足。
类比到实际的产业,为什么超市、服装、房地产等行业能持续运行?因为它们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只要人活着,便有日复一日的需求,直到生命终结。
对应到直播付费,我们也可以推出几个要点:
用户一定有某种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有一定的持续性 主播和平台,有能力和场景满足这种需求,或者说本身就是在售卖某种商品 送礼打赏等行为,在交易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充当货币或桥接的功能 我们去餐馆花钱吃饭,钱买的是食物,目的是满足食欲,那打赏到底买的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核心在于,搞清楚这神秘的需求是什么,主播和平台如何满足需求。
有声音认为神秘的地方就在于,网络直播提供了更优良的实时互动能力,基于互动呈现出强烈的社交属性。那用户是因为这个打赏吗?
似乎难以直接回答,但能延伸出大量的疑问。为什么是社交和互动?为什么用户只给特定的主播打赏?社交互动给用户到底带来了什么?
说到社交互动,就不得不提到亚文化社区。用户一般通过弹幕或评论相互感知,时常在特定时刻达成群体高潮。
这种由特定符号或场景触发的集体情绪,会让“身在其中”的用户获得满足和快乐。张小龙说社交的本质是寻找同类,当大量的人和自己发出一样的弹幕,体验共同的情绪、感受或回忆,这种同类间的集体共鸣,会在虚拟社群中营造出归属感。
对此,《互动仪式链》等社会学著作认为,互动是一种仪式,人类基于生存的本能,对团结 (被认同)、归属感有天生诉求,这可以在集体 (两人+) 中参与互动来获得,是人的原始社交动机。
通过互动仪式链可以获得情感能量的满足,因而人会有意识地参与互动,寻求自己情感能量的最大化。情感能量指积极的心理/精神体验,如权力、归属感、满足感等,可以简单理解为爽/快感,对应一种多巴胺反应。
互动仪式链的形成环境有四个条件,可以达成四个结果:
可以看出直播间是天然的互动场所。用户对直播间里人或事感兴趣,而聚集在一起,天然排除了局外人,在共同的关注点上很容易勾起相似的情感状态。
此时用户通过弹幕等方式来互动表达情绪,相似的情绪会在直播间立即引发群体共鸣,这种群体情绪一般节奏快且强烈,仪式过后会带来一系列的产物,其中最核心的是情感能量的增强,和关系符号的产生。
每一次诞生的情感能量或符号,可以作为下一次互动的基础,将情感能量进一步推高,诞生新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组合,在叠加串联中形一个复杂的链条不断迭代,所以称为互动仪式链。
互动仪式链比较抽象,我们简单套用理论,融合 yyds 这个符号的诞生过程来辅助理解。yyds 的诞生于网络直播间 [3],其简要过程如下:
上面我们套用互动仪式链理论,解释了风靡的群体符号诞生过程,这其实是亚文化社区的形成缩影。有几个核心要点:
在群体中,用户会因其关注的内容或事件,参与互动仪式,目的是寻求情感能量 互动仪式可以给用户带来情感能量,这会反向强化其持续参与互动 社群积累的情绪、团结、符号等,会将用户串联交织在一起,使情感能量能持续迭代 简单来理解,互动是一种仪式,人可以通过仪式获得情感能量,就像婚礼仪式强化感情,表白仪式激发爱意一样。互动仪式学说认为,基于生存的本能,人会有意识地通过互动仪式,不断强化自己的情感能量。具体表现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聊会让人痛苦,因为此时处于情感能量的真空。人会按耐不住,主动去找朋友陪伴,或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消磨时间。
到此,我们明白了社交互动给用户带来的是情感能量 (爽),人也在不断地追求情感能量的最大化,这是原始需求。
接下来我们回到直播间。
直播间的群体主要分为三种。
其一是主播,拟剧理论将人的生活场景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人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的地方,会隐藏和伪装,就像演员在台上表演。后台是准备前台表演的地方,例如家里,是展露真实自己的地方。
网络直播间一般设在主播的房间里,镜头直接对着主播的脸,这算是一种后台直播,将私密场景暴露给用户,后台的内容更符合人窥私的欲望,可以更好吸引关注。但实际上,在镜头中露出的主播,会根据自己的特点精心装扮,用拟定好的人设展开表演。
用后台的视角进行前台表演,能很好吸引用户关注,并在用户面前呈现出高维度的情感能量。
其二是观看中的用户,在直播间逗留的用户,要么是对主播感兴趣,要么是关注直播间的内容。换句话说,留下的用户是经过情感能量筛选的结果。
其三是互动中的用户,这部分和第二部分类似,不过他们已经在强化自己的情感能量,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也变成了直播间内容的一部分,这可以吸引有共同关注点的用户。
直播间中的局势是,处于情感能量低潮的用户,为寻求情感能量满足,围绕在高情感势能的主播周围,形成一个蓄势待发的互动仪式链环境,犹如干柴堆在火炉旁边。
房间中的用户,可能会在主播产生的内容,例如学识、美貌、个性、趣闻、经历、牛逼操作等,或互动用户产生的内容中,遇到自己的关注点。
在人性的窥私、色欲、虚荣、贪婪、懒惰等天性加持下,用户的情感能量需求可以被轻易激发。在高实时的群体互动氛围中,产生互动意愿。此时大部分用户会更投入地观看,有些会蠢蠢欲动想要发个弹幕参与互动,获取情绪释放和能量满足。
当互动意愿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些用户会开始忍不住要参与互动。一般从简单的浅层互动开始,发个弹幕参与起来,例如弹幕夸奖主播“你好漂亮啊”。这个过程可能会和其他用户产生情绪共鸣引发群体情绪共振,也可能主播会回应用户的弹幕内容,达成双向互动,这都可能强化用户的情绪。
当这种良性反馈持续发生时,用户的情感能量会持续积累,同时和主播的情感连接渴望会逐步增强。在情绪积累的过程中,用户会不自觉地想要得到更加强烈的情感能量。
此时便会发生情感卷入,较弱的卷入,会让用户持续关注主播间或通过弹幕频繁互动。强烈的卷入会对主播产生爱慕、崇拜、认同、共鸣等情感,此时简单的弹幕浅层互动已经无法满足更高的情感能量需求,只单向夸主播牛逼已经不能满足,开始渴望和主播的搭上话,让自己被关注。这时到达负多巴胺的状态,求而不得,需要更强的渠道释放。
就像看到一个帅哥,虽然有些好感,但忍一忍不去想也就淡忘了。但如果一不小心搭个讪聊了会天 (互动),好感可能就会巩固下来。一旦感情上的需求被唤醒,在撩拨或持续的接触中,便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在直播间这种连贯的实时互动场景下,情绪的积累会悄无声息的进行,并在持续的投入中不断累加。身在其中的人往往会被无声的卷入。
高段位的主播,往往有套路来引导这个过程 [4]。
当用户情绪到达临界值,而弹幕无法满足诉求时,用户需要借助更深入的互动手段,这就是送礼打赏。
从互动仪式上来讲,送礼是更加正式的互动形式,在长期的文化印象中,礼物更是友谊和社会纽带的象征。一方面这种更强烈的仪式有更好的能量反哺,另一方面礼物的送出会使得主播立即作出回应,这都满足了更强力度的互动需要。
礼物的设置本身也学问满满,首先是丰富的品类,其次是有明显的价格梯度。用户可以根据当前情绪强度和自身的财力作出选择。喜爱者送个鲜花,表达认同的人送个赞传递鼓励。
礼物送出后,用户的名字会在直播间显眼处被所有人看到,并在特有的礼物特效和主播的回应中,得到强烈的快感和满足。情感能量,以及和主播之间的情感连接都再次加强。遇到会撩的主播,真诚/暧昧/亲密的回应可能会让用户忍不住再次打赏。
在直播营收功能设计上,消费金额的积累一般都会转化成用户身份或符号,不管是“榜单大哥”,还是得到某种等级、特权、荣誉,这些身份符号,都会让用户的情感能量得以沉淀。
于此同时,身份、符号等会在直播间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烘托出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影子。
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慕都有相当的排他性。当主播展露出情感吸引力,对于想获得主播情感的用户来讲,其他人都是竞争对手。
最直观的就是主播的回应和态度,每个人可能都想要得到最亲密的回馈,也想在直播间里更加耀眼。不同的打赏礼物和数量,会在用户间形成攀比。数额少的人可能会产生羞耻,在获得主播冷淡回应后产生嫉妒,这些负面情绪,很大程度会引导用户产生攀比竞争,引发更大额度的打赏行为。
另一种竞争关乎地位。慷慨的打赏,让主播和用户都交口称赞,大量的用户对打赏者发出崇拜的声音,在直播间形成较高的社会地位 (榜单排名、众人夸赞、特权),在炫耀中获得情感能量。
这种权力效应可能会让打赏者在快感中再次挥金。更进一步,权力本身的排他性,也可能会引发其他大哥嫉妒,激发占有欲。于是基于权力地位的竞争,可能继续引发更疯狂的礼物竞赛,争夺榜单头名,或成最靓的仔。
直播间中,用户均是以前台匿名的身份参与互动,没人管 ta 从何而来,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直播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可以基于情感、人设、社会地位等对自己进行重新构建,投射到自己理想的人设和生活状态。
将主播当成知己/爱人来陪伴;通过送鲜花礼物,不断体验友谊升华/求爱成功;或者在大方的打赏中获取群体认同、社会地位、主播的崇拜。
现实生活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在虚拟世界,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预想来运转,只要花钱就可以让自己获取超现实的体验,扮演一个情感丰富、受人尊重、大方豪爽的“人”,获得友谊、陪伴、认可、自我实现。
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直播实际上提供了一种虚拟的环境,让用户可以获得快乐。用户的情绪在不断地积累和释放,每次都将情感能量推向更高水平,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简单实现。
人说到底是多巴胺的奴隶,获取快感的方式和途径,便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处理时间,如何度过人生。习惯了在直播间这种虚拟环境获取快感,那自然会持续性消费打赏,形成路径依赖,甚至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凡事皆应有度,过犹不及。
基于上文简单的推导,我们来做一次总结。
自然聚集的直播间,将一群有相似关注点的人连接在一起,在关注点高度匹配,高实时互动的直播间中,极易引发群体兴奋。
在主播这个魅力体的操盘下,用户的情感需求会被逐渐唤醒,在持续的互动中加深情感卷入程度。随后在情感释放、竞争裹挟、自我投射等因素驱动下,寻求更大强度的互动。
所谓在河边容易湿鞋,湿了鞋顺便洗个脚,如果缺水的滋养,还要洗个澡。人性里的那些欲望,在直播间这个特质的熔炉中,会像干柴一样剧烈燃烧。
礼物打赏,本质上是对互动行为的付费。送礼是为了互动,互动会带来快感。打赏模式很好的利用了群体互动,依赖仪式的特点。将礼物文化和直播间场景相结合,捆绑打造出更强烈度的互动方式,在情感能量上升的关键要道设卡收费,通过精细化、多梯度的礼物道具设计,实现对情感能量的量化“征税”。
直播间对有相同关注点的人群来讲,是一个情感能量孵化场所,这满足了人天然追求情感能量的需求。直播打赏的运作形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主播激发潜在情感需求、平台提供收费工具、用户在欲望的积累和释放中获得快乐。
本文探讨的内容属于解释性学科范畴,也参考了很多质性研究的结论。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在部分内容的表述上可能会有明显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