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时间了,可以专心读读《实例化需求》这本书,读时感觉几个概念不是特别准,用笔圈了出来。
我想那些不太准的概念,可能是编辑左右衡量后得出的一个折中结果。比如,活文档(living document)我倾向叫做“实时/及时/可更新/活跃/文档”。它的反面是长期无人维护的“死”文档。
再比如,关键实例是“原料”,这个“原料”更应该译作“原始需求”。在英文里这个地方不是比喻的地方,而且它后面提高的是验收测试概念,那么,material 这个单词更应该是“原始”的含义
各位,像翻译这样的书,能有多少收入呢?
@xiaogui 如果成立翻译基金会之类的 org 进行管理,向个人,企业,学校或者私人团体发起募捐,这样做的好处是有资金支持可以让有经验的翻译者参与进来校对提高翻译的质量。其次内部的职位可以为领导的干女儿,留学回来高不成低不就的子女,有情的人,第二个妻子解决就业问题什么的,其实挺好的
翻译难在对目标语言水平要求非常高,只有对目标语言水平上去了,才能保证产出让人读着舒服。 翻译技术书籍就更困难,既要求专业技术水平到位,能够看的懂原著,又要求有一定的文字文学能力,产出的文字可以忠实,达意和漂亮。
在大学的时候,学院有幸请到了侯捷老师来给我们开课用三天讲了一下设计模式,听完了能够明显感受到写书和讲课,从授业角度讲,的确表达上的水平要比技术上的水平更重要。侯捷老师并非一直活跃在技术前沿,应该论技术应该不如不少欧美人士。但是看他的书和听他讲课,他就是可以很快的让你上手和融会贯通。我觉得应该是他非技术上功底的体现吧。
#14 楼 @larryzhao 翻译的时候,中文表意难度有些大。有人建议领域内专有含义的 IT 词汇不要翻译,我很认同,技术文章不是所有单词都要翻译的,那样失去很多准确性。
我刚入编程这行时候的,学的《网络程序设计——ASP》,北大尚俊杰老师的书,他用书里的例子搭建一个论坛,很多人会在上面问一些初级的问题,他会耐心的回复。很多年后,我教别人一些经验的时候,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榜样:做一个有耐心的人。
#18 楼 @larryzhao 技术上的讲解很少遇到特别绕的,碰到哲理味、文艺味强一点的就有挑战了,总觉得汉语言里的东西不能输,于是开始不断翻书,直到找到一句很贴切的翻译。这事好像只做过一次。
金钱上的收益肯定是亏的,但是从自身价值上来看肯定是赚的。 现在感觉国内翻译的风气不好,之前面试过一个人,翻译了一本技术图书,但却没有相关的开发背景。 其实很多翻译的书是不错的,但是其中确实有浑水摸鱼的人,不管翻译质量只期望留名的
@liwei78 搞技术的文学功底大部分不是太好,也影响读者的体验